关于至德
(一)“至德”一语的由来。
黄帝有子玄嚣,玄嚣生子蟜极,蟜极生子高辛(帝喾),高辛生子弃。弃,幼时游戏,好种麻菽,及为成人,遂好耕农,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帝尧传位帝舜,帝舜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为姬姓开姓始祖。
后稷十三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重视教化,去戎狄之俗,营筑城郭室屋,改群居风习,作五官有司,建立政治体制,德惠百姓。古公亶父生子三:长太伯(亦作泰伯),次仲雍,幼季历。他认为季历尤为贤明,而季历之子姬昌出生时即现圣瑞(具体情况不详),因而想传位季历,再由季历将王位传予姬昌,以谋求周国更大的发展。
太伯、仲雍察觉父王的想法后,以采药为名,主动离开西岐,去南方(江苏无锡、常熟一带,史称“荆蛮”)发展。古公亶父去世,太伯、仲雍奔丧,丧事毕,季历请求太伯继位,太伯、仲雍再奔“荆蛮”。季历死,太伯、仲雍回到西岐,季历之子姬昌请求太伯继位,太伯又与仲雍回到南方。古称“三让王位”。
当时“荆蛮”之地多湖泊水泽,百姓以渔猎为生,断发以方便行动,文身以驱赶野兽。太伯、仲雍把周王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当地,引导百姓从渔猎转向农耕。“荆蛮”地势低平,涝灾频发,太伯、仲雍注重兴修水利,开凿“伯渎”河。一方面用周文化教化百姓,同时尊重当地习俗,推动周文化与当地习俗相融合,深得当地百姓拥戴,数千部落归附,创建了古吴国。
太伯、仲雍的行为,也受到当时各国民众的一致称赞。《论语·泰伯篇》云:“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就是“至德”一语的由来。
(二)“至德”一语的含义。
从字面意义看,“至”者,“极”也。如“至高至明日月”,“至近至远东西”。(见唐李冶诗《八至》)“德”者,“德行”也。至德,就是最高的、极致的德行。
忠孝仁恕诚勇礼俭等,都是“德”,但很难说是“至德”。“至德”是什么?
无锡泰伯墓有对联一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征诛”,指讨伐。“志异征诛”,是说太伯之志,不在用战争夺取天下;而他“三让”王位,却成就了姬周和勾吴两国的天下。太伯的功劳,有如开天辟地;一方墓地,万世景仰,永存江南无锡。墓联突出了太伯“三让”对周、吴两国发展的历史功绩。
“利国”,是“至德”的第一个核心内容。
太伯“三让王位”,正值殷商末年,纣王穷奢极欲,倒行逆施,天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太伯让王,姬周兴起,武王伐纣,解民倒悬。而太伯莅临吴地,让渔猎之“荆蛮”,走进农耕社会。太伯治吴,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太伯“三让”王位,对人民有利,对天下有利。
“利民、利天下”,更是“至德”的精神内核。
从历史再回到今天。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利国、利民、利天下,这就是“至德”;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方位发展国民经济,利国、利民、利天下,这就是“至德”;
——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增进互信、凝聚共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利国、利民、利天下,这也是“至德”;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捍卫祖国,捍卫世界和平,利国、利民、利天下,这也是“至德”;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提高民族道德素养,不断提升民族发展内生力量,“利国、利民、利天下”,这更是“至德”。
统而言之,凡是“利国、利民、利天下”的行为,就可以称为“至德”;也只有“利国、利民、利天下”的行为,才可以称为“至德”。
(三)至德通行,天下大同。
中华民族先祖立德,太王尚德,太伯至德。至德通行于天下,则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天下大同。
古人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选择德才兼备的人,讲求诚信,修治和睦;天下之人,不只是关心自己的父母子女,而是让所有的老人得到赡养,所有的青壮年人都为社会效力,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健康成长,所有单凭自身力量无法生存的人都能够得到社会的关心;厌恶糟蹋浪费却不贪恋钱财,不吝惜自己的能力却不谋求私利,奸诈之谋、伤害别人、危及社会的事情不再发生。这就叫“天下大同”。
何谓“大道”?“大道”就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就是“利国、利民、利天下”,就是“至德”。“至德”通行,天下大同。
(四)“世界华仁至德网”宗旨做法
1、研究“至德”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2、报道全国各地乡村振兴、文化活动、百姓家事等情况;
3、天下华人,皆我同胞,研究百家历史、弘扬百家文化、交流百家宗谱,推动寻根联谊;
4、宣传推介华人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招采、人才信息。
诚挚欢迎同志者提供稿件,登陆浏览,参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