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建设时期,我国修建了一大批水库,几乎每个县都有。像宿松县有钓鱼台水库、黄大水库,太湖县有花亭湖水库,岳西县有毛尖山水库,潜山县有红旗水库、长春水库,怀宁县有双塘水库、峡山水库、宋塘水库、曹祠水库、油坊水库、金鸡岭水库等,霍山县有佛子岭水库,北京有十三陵水库。
佛子岭水库是安徽省较大的水库。位于淮河支流淠河东源上游,坝址在安徽省霍山县城西南17公里处,为淮河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拦蓄了淠河大量的洪水,不仅大大提高了淠河中下游的防洪标准,而且还起到了辅助淮河干流蓄洪的作用。佛子岭水库大坝是建国后第一个自行设计、施工的钢筋混凝土连拱坝,是当时亚洲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淹没区以设计洪水位128.26米为准,淹没区面积22.63平方公里,淹地8592亩,迁移人口9148人,拆迁房屋6048间。最多时参加施工的人数达18900人。与磨子潭、响洪甸水库合计灌溉下游农田660万亩,并保证淠河灌区城乡工业和生活用水。
水库产生的经济效益,年复一年,很难有个准确的估算。
太湖花亭湖水库,库区共有17 个乡81 个村61124人,73605亩耕地, 54278间房屋,绝大多数移民由政府统一安排在太湖县境内,有1000人迁至望江县章湖、连州、沟口3 个公社;根据“就地建设, 多靠少迁, 多移山, 少移民”的政策,“上靠”(指就地迁往95米高程的高处定居)安置21190人。“上靠”移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跟钓鱼台水库移民区相近,人均0.3亩。(见“新时代纪实”:《70年前,安徽省太湖县的花亭湖水库是如何建成的?》作者:张文鹏 张太成)
当时的农民是一种什么心态?
潜山市有个红旗水库,石坝高度近30米,长度在130米左右,宽度约五六米,石头全部是人工从周边的山上,用锤子一锤一锤打出来的;拌水泥用的沙子也是从山下的沟里,一锹一锹掏出来的;再用人工搬到山上。每天一千多人一起劳动,不发一分钱的工资,早上在家里吃过饭来工地,带上煎饼作午餐。后来妇女在工地上炒菜,煮地瓜,烙煎饼,每人两个煎饼,两根比手指还细的咸菜头。但是一千多人干劲十足,工地上热火朝天,没有人偷懒耍滑。(见“新图视野”:《过去农村修水库,女人工地支锅做饭,男人不发工钱却干得热火朝天》)
中国农民是最有忍耐力、最富同情心的人民。为了中国的水利建设,为了下游人民的安居和幸福,库区人民曾经默默付出了世代耕种的土地和世代居住的房屋;参与水库建设,却并不享受水库建设带来的红利。
全中国千万座水库的每一滴水,都是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