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民族中最优秀的人,分散在政务、科学、经济、国防、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其中,各个层次的最优秀者,大部分集中在公务员队伍。这一点,既可以用封建朝代科举考试来证明,也可以用近十几年来,我国公务员考试已经位列“高考”之前、被称为“国考”来印证。
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村、乡(局)负责人、还是县市省主官,都是他们那个层次最优秀的人。
在这些最优秀的人中,“经济干部”更是凤毛麟角。
经济干部是指公务员队伍中,具有独到的经济眼光、清晰的经济发展思路、也有一定实权,并且正在岗位上,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奋力拼搏的干部。经济干部所到之处,社会经济一定有所发展,基层百姓收入一定有所提高。
与科学工作者天生具备独创性一样,经济干部都有自己独到的经济观点和思路,不是那种人云亦云,不顾当地实际,照搬别人成功经验的庸才。他们都能把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消费市场可能还不是十分清晰的强大需求联系起来,寻找到当地经济发展的触发点和崭新路径。
经济干部是具备“边缘才能”的人。他们既具有行政管理知识和行政管理经验,是一位称职的行政领导;同时又具有经济学基础和经济管理经验。如果进公司,他们与优秀的公司高管相比毫不逊色,绝对让那些空有其名,只是通过一些离奇古怪的手段,在大型公司领取高额年薪的CEO脸红。
为了振兴我国乡村,政府制订了发展地方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让农民劳动增收的思路。连年投入巨额资金,仅2023年度,乡村振兴八大专项行动概算总投入达到了20.624亿元。新华网消息: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韩俊表示:经初步测算,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的目标,至少要投资7万亿。中央政府下决心,下狠心,务求乡村振兴。
但是基层领导中也有人把中央财政的钱,视作“飞来横财”,花起来毫不肉疼,不管地方实际资源,动不动 “空中撒盐”,“全面开花”,搞产业“一窝蜂”,搞旅游“一窝蜂”,结果钱花了,看不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究其原因,缺乏经济干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花钱,也是一项“技术活”。
要较快地培育经济干部,能否从有使命意识、家国情怀、主流政治理念和社会道德的中青年企业家中,选拔部分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在各级农业农村局、发改委和其他政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主管经济工作,让他们把难得的创业经验和企业运营管理才能,运用到发展经济、振兴乡村上来。这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乡村振兴,肯定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