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系列谈之三 —— “业”的问题
【乡村振兴】发布时间:2024-09-20 点击数:199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有产业才有岗位,有岗位才有收入,有收入才能致富,致富了,就有钱整治环境,提升消费,反过来拉动产业发展,形成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 一、认真分析产业生存发展环境,科学选择项目。
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固然有资本主观上的培育与推动,同时也取决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配套产业的发展等客观因素。一个产业基地,需要几十年的培育;一个传统产业,更是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成长和积淀,才能形成这个产业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有些产业真的很难迁居农村,迁来农村也难以存活和发展。以电子产业为例,深圳具备电子产业生长、发展的肥沃土壤,因为那里集中了各种配套产品的生产商,也是我国电子产品的最大集散地。偏僻的农村不具备这些条件。想一想,在某县农村办一家手机制造厂,所有的零件不能都由自己生产吧?还是要到深圳购买;手机生产出来了,你不能全在当地卖吧?还要拉到深圳等大城市去销售。手机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必然下降。换句话说,这里缺乏手机产业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这里投资手机产业,前景堪忧。当然,配套产业与主打产业,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同样是农村。内蒙古土地辽阔,地广人稀,当地人们有丰富的牛羊放牧经验,具有牛羊养殖业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养牛羊,到内蒙古去。在安徽发展牛羊饲养,就要困难许多。养鸡养猪,江淮之间比内蒙有优势。内蒙气候寒冷,冬季长,鸡猪过冬开支大于江淮,过低的气温,也不利于鸡猪生长。 不论是“城市资本下乡”、“农民返乡创业”还是“农民联手创业”,都应该从当地资源禀赋出发,寻找适合产业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科学选择项目,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一炮走红。 二、建设农村产业生态系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建设“产业生态系统”,是指以当地生态承载能力为基础,既注重高效的经济过程,又关心和谐的生态功能,从而达到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发展产业,不能以牺牲农村的良好生态环境为代价。出于急于求成的心理,把严重污染环境、在发达地区无法生存的企业,招来农村,那是“引狼入室”。 任何产业都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质量协同发展,关键是企业是否愿意为保护环境而增加投入,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及其设备。农村发展产业,要坚决对陈旧设备、高物耗、高能耗、污染严重的产业说“不”。大力倡导企业采用高效、低耗、污染小、收益高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同步优化。 三、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合理构建产业群落。
县级城镇是乡村与城市的结合部,县级领导者承担着科学规划当地产业布局,合理构建产业群落的重大任务。
在“资本下乡”,农村产业大发展的进程中,一定会出现百花齐放、百业并竞的局面。有些产业蓬勃发展,有些产业可能会被淘汰,发展与淘汰的背后,隐含着当地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领导者应该先期看透规律,既要看到本县的资源优势,又要考虑到本县产业与周边城市的衔接,成为优秀的设计师和领路人,帮助投资人预防投资受损。 四、构建产业群落时,坚持生产型企业与服务型企业相结合。
有种养业,就必须有种养加工业、冷链物流业和销售业;有竹木,就必须有竹木加工业、物流业和销售业。各自组成自己的产业群落。目前,一些地区竹木业不受农户重视,就是因为缺乏竹木加工业,没有形成产业群落。宿松县隘口乡燃灯村地势陡峭,田地很少,毛竹较多,安庆市地志办下派该村第一书记很有眼光,千方百计为燃灯村招揽竹材加工商,可惜没有成功。构建产业群落,应该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