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集体意识与乡村振兴 (作者:尤喜文)
【乡村振兴】发布时间:2024-09-20 点击数:164
1976年之前,我还在生产队当农民,记得当时的农民,对生产队十分关心。哪块地种什么,怎么种,都主动发表意见;看到损坏集体利益的事件,也大都主动站出来抵制。一句话,农民的集体意识较为浓厚。
那时候,农村集体经济相对私有经济而言,呈绝对压倒优势。农户也有自留地;自留地的耕种,完全由农户自主决定;自留地的收获,也完全属农户自己所有。“自留地经济”——如果可以称为“经济”的话——应该属于“大集体”背景下的一种私营经济,或者说是民营经济。但是,“自留地经济”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例很小,超过90%以上的土地,都归集体所有(自留地的所有权人,也还是集体)。决定农户家庭收入高低、生活好坏的主要因素,不是“自留地经济”,而是集体经济。生产队庄稼收成好坏,跟生产队每一个社员有关,因此,农民对集体的关心,是情理之中的事,很好理解。
现在农民的集体意识,日渐淡泊。政府要脱贫攻坚,村里要发展经济,农民都不怎么关心。所以,有人说,我们目前的乡村振兴,都是政府在努力,干部在出力,农民并没有真正动起来。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家族要做祖堂、做祠堂,农民反而十分热心,捐款1万,2万,5万,10万,毫不吝惜。农民认为,做祖堂,做祠堂,这是家族集体的事情,与每一个家族成员有关,捐点钱,出点力,十分必要。反观乡村振兴,有几户农民,愿意捐款5万、10万?因为大多数农民并没有把乡村振兴跟自己紧密联系起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肯定多种多样。私营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的衰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万元户”是“有钱”的代名词;90年代,已经有百万富翁;到二十一世纪,千万富翁富婆,已经不算特别有钱,百千亿身家的富人,不难列举。私营经济获得长足进步,与当年的“自留地经济”相比较,其差距无法用语言表达。 与飞速发展的私营经济相比较,集体经济一落千丈。山区的一般行政村,除了少量的村集体林场外,其他的集体经济,很难找到。有些小水电站,原来是集体建设的,现在也在私人手里。因为没有了集体经济,农民没有了来自集体经济的收入,属于意识形态的集体观念,因为缺乏经济基础而日渐淡泊,就成为一种必然。
现在政府大力提倡在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是一个十分英明的决策。集体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后,集体经济收入将重新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农民的集体观念必定会得到加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必定会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农民都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大业中,乡村振兴就一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