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系列谈之二——“钱”的问题

【乡村振兴】发布时间:2024-09-20 点击数:151

       要想在农村(包括县城)为农民提供与城市相当甚至更好的就业岗位,就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只有“产业”才能为农民提供“就业”。发展产业首先需要资金,就是“钱”。农民没有钱,有钱的农民都进了城。“钱”从哪里来?这是第二个问题。 

       一、农民建房、购房的热情,远远高于在农村创业的热情

       进城务工的农民,年净收入差距较大,5万的、10万的、20万的都有,还有更高的。农民节俭,即使收入较低的农民兄弟,务工四五年,也能积攒资金二三十万元。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乡盖一栋小楼。存款更多的,还要在县城按揭一套房子,因为要想子女能进县城读书,必须在县城有一套住房。在县城购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就要六七十万元,加上装修、购置家具,就得八九十万。有了新的存款,就要在县城买一套更大的房子,考虑着将来给儿女居住。农民对住房的激情,已经超过对土地的眷恋。(其实这也是中国公民的共同特点。)要问农民务工的收入花到哪里去了,基本上是用来盖房、买房了;要问县城的楼盘卖给谁了,基本上是卖给了农民。这也一点不夸张。很少有农民把建房、购房押后,寻找一个合适的项目在农村创业。

(图片来自网络)

       二、企业家在城市投资的热情,远远高于在农村投资的热情

       农村的资源禀赋,是山水、田地、乡村风情。适宜投资的产业,首先是林业、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这些产业,或者投资周期长,如林业、旅游业;或者受气候局限,如种植业;或者市场风险较大,如养殖业;或者利润空间较小,如农副产品加工业;或者这些弱点兼而有之。因此,农村和农业,一直不在投资人关注的范围内。改革开放40余年,到农村投资的大企业家很少。相反,金融业、制造业、IT业等等,都集中在城市,深受企业家们青睐。从另一方面看,任何企业家、任何投资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要制造业、IT业的企业家,放弃已经十分熟悉的领域,到农村投资一个陌生的项目,也确是让他们疑虑重重。企业家不涉农,不进乡村,也有许多客观因素存在。各地招商引资中,很难招来从事农业的企业家,并非没有原因。

          三、把在城市创业成功的农民请回家乡二次创业。

       在进城务工的农民中,一部分农民在城市成功创业。这些创业成功的农民,分布在各行各业,餐饮的、装修的、家政的、销售的、制造加工的,各显神通,各成其业,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家乡父老乡亲的骄傲。尽管他们在规模上不及那些一流企业家,但是几百万、几千万、甚至过亿的人也不少。他们出生在农村,已经定居城市,但与家乡还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不时还要回乡看一看,与家乡的亲人走动走动。这批创业成功的农民,一定是掀起“资本下乡”热潮的首批动力。第一是他们熟悉农村,熟悉农业;第二是他们与农村有联系,对家乡有感情;第三是他们富有创业经验,富有二次创业的勇气。农业招商引资,首先要把目光集中在他们身上。每个行政村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这样的农民,一个村能请回来1-2个,就是这个村了不得的成绩,看得见的希望。

       四、引导务工农民立足农村联合创业。

       只要到乡间走一走,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都有1-2人在城市务工。他们的净收入,一年在5万至20万不等。按年平均10万元,一个村300户计算,一个行政村的全体农户,城市务工净收入在3000万元左右。农民建楼购房的资金,正来自这里。如果引导农民把务工收入集中起来,从当地资源禀赋出发,因地制宜,因村选业,联合创办一个合作社或者企业,启动资金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谁来牵头,牵头人能否获得全体农户的信任,管理办法能否获得全体农户的赞同,所选产业能否让全体农户看到盈利的希望。“集体富裕”是我党的既定目标,“集体经济”是“集体富裕”的最佳途径。把农户集资、财政投入、土地参股、政策支持等多种办法结合起来,把“农民联合创业”和“构建集体经济”结合起来,不难闯出一条“集体富裕”的康庄大道。

       五、吸引金融、地产等资本投资农村、投资农业。

      城市的巨额资本,掌握在金融、地产、制造业、IT业主手里。农村是一块广阔的天地,是许多产业的“空白地带”。“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毛泽东)。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将会出现一个“乡村振兴”热潮,这是毫无疑义的。“乡村振兴”需要各种产业的支持,金融、地产等资本投资农村、投资农业的局面一定会很快出现。

       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前提下,把在城市创业成功的农民请回家乡二次创业,引导务工农民立足农村联合创业,吸引金融、地产等资本投资农村、投资农业,多管齐下,一定能够解决乡村振兴中“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