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 与 “利”
【文化之旅】发布时间:2024-10-08 点击数:163
所有经历生死考验的人,或者说,在“鬼门关”走过一趟的人,一般都会感慨:“除死无大事。”是啊,生命只有一次。生死之上,还有更大的事情吗? 孟子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当二者不能兼得的时候,我将舍弃鱼而取熊掌。生,是我所想要的,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当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我将舍弃生命来维护大义。"“舍生取义”,寥寥四字,正气浩然凛然,让人肃然起敬。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问当时的高僧:“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高僧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高僧答:“这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天下熙熙”一语,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天下之人,熙熙攘攘,往来奔波,无非就是为的“名利”二字。“名”也是“利”,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利”字。从这个角度去看,其实长江之中,大街之上,只有一条船,一辆车。
再看“利”和“生”。
“利”和“生”,哪个重要?一般人都会回答:“生命。”失去生命,人都没了,要“利”何用!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利”在眼前,而“死”尚遥远,所以为财而死,为利而亡,实乃再正常不过的了。 这样看来,在许多人的实际行动中,三者的排列顺序,常常是“利”排列第一,“生”排列第二,“义”排在最末。 有人认为:人之爱利,人之好生,实乃天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俗话还说:“人往利边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重利轻义,重死惜生,人之常情。
但是,这样的说法,解释不了泰伯仲雍三让天下,解释不了张骞在胡地十九年而不背弃祖国,解释不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解释不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解释不了林觉民“卒不忍独善其身”;解释不了刘胡兰英勇就义,黄继光勇堵枪眼,焦裕禄强忍肝部剧痛为兰考谋划脱贫大计!
因此,在“私利”之上,在“生死”之上,一定还有让人不顾私利,不屑生死的东西,正如孟子所说的:“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认为:人本来都是有“羞恶之心”的,就是说,人本来都能分辨善恶,懂得以恶为丑,以作恶为耻辱。当只有为恶才能保住性命的时候,宁可丢命也不为恶。后来,一部分人失去了分辨善恶的能力,也不以作恶为耻了,所以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这就是“丢失了人的本性”。
贪官们在主席台上振振有词强调拒腐蚀,永不沾,走下主席台就打电话找人索贿。他们毫不脸红,理直气壮,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要脸了!一个不要脸的人,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什么歪理说不出来呢! 孟子又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他说,这种“怕丢脸”的心理,就是行义的发端,是舍身取义的思想基础。因此,凡做坏事、说歪理的人,一言以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