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画、酒可以说是同气连枝。
不能说每一个书家都爱酒,但是,爱酒的书法大家确实不少。
传说草圣张旭,大醉之后,呼叫狂走,然后挥毫落纸,笔走龙蛇。当时就有人称张旭的狂草为“醉墨”。
怀素也是如此。酒酣兴起,泼墨而书,有纸则纸,遇墙则墙,乃至家具,乃至衣裙,全都成了怀素的落笔之"纸"。有人向他请教写字秘诀,怀素笑而不言,书一“醉”字送之。
相传王羲之写《兰亭序》,也是在酒酣之时。酒醒之后,反复细看,自己也觉得实在是写出了自己的最高水平,虽然事后又重写数次,终不如那篇酒酣之时所写的酣畅淋漓。
书家如此,画家与酒的联系好像没有这么密切。其实不然。水墨大家徐渭曾作诗说:
陈家豆酒名天下,朱家之酒亦其亚。史甥亲挈八升来,如椽大卷令吾画。
小白连浮三十杯,指尖浩气响成雷。惊花蛰草开愁晚,何用三郎羯鼓催。
羯鼓催,笔兔瘦。蟹螯百双,羊肉一肘,陈家之酒更二斗。
吟伊吾,迸厥口,为侬更作狮子吼!
字里行间,萦绕着画家口鼻之间的浓郁酒气,也再现了画家豪饮二斗、泼墨挥毫的动作和神情。
我们能想象醇酒与书画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墨有形,酒亦有形,酒气同样有形,只是肉眼难以看出。酒气何形?或丝,或缕,或团;浓者比晨雾,淡者薄若无;静如月之影,翔如云之突。环于饮者之身,行于兔毫之端,成型于草圣画神的的满纸烟云。
“丝路敦煌杯”全国优秀书画和写经作品展暨优秀书画家企业家座谈会上,同样少不了酒。好友相聚,夜半狂欢。三杯通大道,百杯吐豪情。酒气行笔端,挥洒自有神。书成淡香绕,窗口挂启明。
那次活动用酒,全部由吴伍生先生免费提供。吴伍生,湖南人,其酒名“梧湘源”。酱香浓郁,喝了都说好,醉了不头疼。我询问:为什么叫“袁酒”,伍生先生答曰:酿酒源料,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所培育之“红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