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水

【文化之旅】发布时间:2024-09-27 点击数:138

       茶水茶水,泡茶就得有水。

       古人(当然是有闲阶层)把水分为“长流水”“急流水”“顺流水”“逆流水”“半天河水”“春雨水”“秋露水”“冬霜水”“腊雪水”“井华水”“新汲水”“甘澜水”“阴阳水”“菊英水”等等。

       “长流水”“春雨水”等等,都好理解,不做解释。

       “半天河水”又名“上池之水”,是指从新鲜竹篱笆管内收集的雨雪之水。此水“降于上天”,“存于半天”,故称“半天河水”。每天清晨,“天 一 真元之气”浮结于井水表面,小心汲取,是为“井华水”。汲取井水置于水缸,用木勺竹筒搅拌,直到水面出现水泡,迅速收集起来,就是“甘澜水”。把水煮沸多次之后,立即和刚刚汲取的井水混合,各占一半,谓之“阴阳水”。有闲阶层,无所事事,挖空心思,牵强附会,专门“研究”这些所谓的“茶水文化”。

       这里有个小故事。

       说是王安石患哮喘,老太医教其一方,以长江三峡“中峡”之水泡阳羡茶,饮之可去病根。三峡分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在西,西陵最东,巫峡处于中游,是为“中峡”。王安石觉得,此事须托付一位可信之人办理。适逢苏轼来见,就请他回湄洲老家时,代为取“中峡”之水一瓮。苏轼谨记在心,送妻子回家,走到瞿塘峡尽头便即分手,目送妻子西去,自己乘船东下。但途中不小心瞌睡,船行如箭,醒来时已是西陵峡了。老苏甚是懊恼,请来当地老者,询问三峡之水有何不同。老者曰:中峡之水来自上峡,下峡之水来自中峡。一江之水,自上而下,由西往东,有何差异!苏轼想想,也是这般道理。于是取“下峡”之水一瓮,小心送到王丞相府上。王安石甚为高兴,立即取水、烧水、泡茶,然后大摇其头,说:老弟,您这是下峡之水呀!苏轼顿时脸红面热。

       王安石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下峡之水?原来这三峡之水,上峡水急,以之泡茶,茶叶迅即展开;下峡水缓,以之泡茶,茶叶展开较慢;唯中峡之水不急不缓,茶叶展开不徐不趋。王安石是茶道高手,当然明白其中道理。把这道理跟苏轼一说,苏轼恍然大悟,连呼惭愧。

       这就是士大夫的“茶水文化”。饶是苏轼博学多才,王安石不说,他也想不明白这“中峡”之水的妙处。普通百姓,只知道茶水生津解渴,醒目提神,更不知道泡茶之水有这么多的弯弯绕。由此可见,底层百姓的“茶文化”,与上流社会的“茶文化”,相别何止壤霄!

       回头再想:这三峡之水,流速上肯定是有区别的;煮沸之后泡茶,居然还有快慢之分。是真的如此,还是有人杜撰?

       今天,三峡大部已成平湖,也没有办法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