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是不错的。它有5000多年的有记载的悠久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服饰、房屋、音乐、节日、禁忌、建筑、各种手艺、语言文字、处世准则、生活习惯,族群关系等,小到右手执筷、大到家国情怀,面面俱到,无所不包。
但是,我们也都看到,这种我们为之骄傲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日渐飘逝。随手举出几个例子:
满襟服装,为“T恤”马甲、夹克、西服、超短裙等等扫荡一空。不要说“右衽”“左衽”的满襟服装,上世纪70年代,我们称之为“汗衫”的东西,而今也改名了,叫做“T恤”;“马甲”不就是“背撘”吗?但没有人说“背撘”,那太土了。正式场合,原来的“长袍马褂”,变成了“西装革履”。
我们有自己的音乐,但蜗居一角,日渐衰落。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流行唱法,三足鼎立。而在年轻人中,喜爱民族歌曲的越来越少。来自西方的钢琴,成为富裕家庭的宠爱,二胡、马头琴、竹笛、锣鼓,在城市家庭已经难以看到。
民族节日日渐不受重视,恰恰相反,西方节日深受追捧。中国有自己的“七夕节”,早已为西方的“情人节”所代替;每年“圣诞”,年轻人恨不得通宵不眠。不只是大城市,现在县城也闹起来“圣诞节”了。
各种“手艺”木匠、篾匠、铁匠、铜匠、银匠、锡匠、窑匠、弹货匠、缝衣匠、蓑衣匠等等,无论乡间还是街头,都难以看到;即使有,像木匠、泥水匠,也远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匠人。手工制作,基本上为机械加工所代替。
外来语,正在潜移默化中国语言。彻底消灭一个国家,首先就是消灭它的语言。外民族语言,目前还没有能力夸下“消灭汉语”的海口。但是,在高考科目及其分数中,英语被列入全国高考必考科目,单科总分150分,与“语文”平起平坐。(美国是不是把汉语列为高考必考科目?没有听说。)直接引发富裕家庭为幼儿聘请外语教师。不会说英语的,也学会一两个单词卖弄,欧克,噢特了等等,以此为时尚潮流。“我有吃饭了”这种莫名其妙的句子,一天一天流行。
传统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日渐为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观”代替。子女赡养父母,被视作拖累。什么“鸦知反哺”“狐死首丘”,统统见鬼。有个城市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打了,老师不处理,孩子回家向父母哭诉,父母跟老师沟通,老师说:哭代表无能。同学打了你,你就更加凶狠地打回去!这当然不能代表整个城市教师队伍的观点,但这种观点的出现,真的让人惊心!
传统文化被日渐侵蚀的现象,举不胜举。传统文化正在碎片化,在农村还有一分天地,在城市已经成为“孤岛”。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入侵,有学者分为3个阶段,有学者分为5个阶段。不论几个阶段,从阶层看,外来文化首先浸染的是上流社会。无论是饮食、服饰,还是音乐、节日、语言文字、生活习惯,首先接受外来文化的都是富有阶层。因为只有他们玩得起。从地域看,外来文化首先入侵的是城市,任何新的服饰、新的音乐,新的生活习惯,总是从城市浸漫到农村。“打工潮”拓宽了浸漫渠道,加大了浸漫速度。
中国传统文化,即使在农村,而今也是枝叶飘零,夕阳斜照!
建一条“传统文化一条街”!
这条街上,可以看到各种手艺人,操着各地方言,制作各种物品;可以看到集族而居的老屋,听到鸡鸣犬吠和各种传统音乐;穿着各民族传统服装的男女老少,是这里的主人,他们仍然保留着传统生活习惯。算是给日见萧条的传统文化,保留一座孤岛吧!
(本文说的是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不对外来文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