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养生文化” (作者:尤喜文)

【文化之旅】发布时间:2024-09-30 点击数:158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那么,传统养生文化则是这座宝库中十分重要的一章。在这部分里,我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为锻炼,吐纳,涵养,性命,修行五点。

       锻炼” 是养生的最基本要求。

       华佗创 “五禽戏”,就是为了锻炼身体。体育起源于劳动,体力劳动就是一种身体锻炼。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不仅仅是练武功、练枪法、练写字,锻炼身体也是如此。只要是运动身体,挖地,跑步,快走,做操,跳舞,甚至扭扭脖子,转转眼珠,都是锻炼。

       锻炼不能过度,有人一边跑步上山,一边大声吼叫,很不可取。我家在县城,旁边是一座山,山势陡峭,十几年前每天五点,就有个“啊啊”声响起,快速向山顶而去。“啊啊”了半年,听不到声了(估计是玩完了)。我老家在山区,通往外界的途中,有个隘口,叫“亭子岭”,一条石级小道直通山下,约有半里长短。小时候听老年人说,有个小伙子,体格特别强壮,有次推着“花车”(一种手推独轮车)上亭子岭,花车上装的是200斤一块一块没有扬开的石灰,特沉,推到一个石级前,小伙子双手将车把一拗,腰一挺,轮子就上一级台阶,毫不停歇。手里推,嘴里还唱着山歌。到得岭上凉亭,一口气松下来,当即倒在地上,再也没有醒来。老人家告诫我们:不论多么强健,都不能把力气用尽。挑100斤的扁担,只能挑95斤,挑100斤,稍微一个闪失,扁担必断。锻炼是好事,过头就变成坏事。

       “吐纳”也是一种锻炼,而且是更高一层的锻炼。

       跑步也好,快走也好,做操也好,跳舞也好,这是锻炼身体,锻炼的主要是四肢、心脏、经络、血脉;至于心脏以外的其他内脏,如肾脏、胰脏、肝脏、肠胃,跑步等等不能说没有一点好处,但好处很小。传统养生中的“吐纳”,就很好地解决了脏腑的锻炼。吐纳就是“腹式呼吸”,呼吸之时,腹腔参与配合,吸气时胸腔扩大下沉,腹压升高;呼气时胸腔收缩上提,腹压降低。也可以相反,叫“反式呼吸”。正式也好,反式也罢,都能让位于胸腔、腹腔中的脏腑得到运动,增强活力。所以古人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据说“吐纳”功夫练得好,可以“打通任督二脉”。普通人不用想着“打通任督二脉”、“气走小周天、大周天”,只要宁静心神,多做深呼吸,天长日久,自然气息悠长。

      涵养更为重要。

       这里的“涵”是个动词,就是吸纳与身体有益的营养。植物生长需要水分、肥料、阳光、二氧化碳,人的生命也需要氧气、水分、营养。吸收这些,这就是“涵养”生命。空气要清新,喝的水要干净,吃的东西要营养均衡。以前看到一个小册子,说是老一代中央领导,每天的食物达到20多种,因为种类多,有 “红” ,有 “黑”,有 “白”, 有 “绿”, 有 “黄”,自然相对均衡。“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但肥料过多,庄稼疯长,反而没有收成,这是因为植物内部的平衡被打乱,看着健康,实则病态,正如“肥胖症”患者。对大病初愈者、年老体弱者,适当中药滋补,有明显效果;但过度滋补,物极必反,所以中医说 “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是补品,过量食用,也可以“杀人”;大黄主泻,祛除心火,适当饮用,也可以救人。无论是补是泻,都要循序渐进,不贪一日之功。“每餐只吃三分饱”。中药疗效缓慢,西药疗效快速;快有快的优势,缓有缓的好处。“是药三分毒”,利于胆可能伤于胃,结果是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循序渐进,可以减少伤亡。

      “涵养” 除了 “纳”,还要能 “”,收纳进来,保持得住。有的人大吃大喝,身体却仍是消瘦,医生说,那是由于肠胃不能吸收。肾气积聚不易,要保持住,如小便咬紧牙关,就可保小便时肾气不泄。工作过度劳累,支出太多,缺乏休息,就会发生 “过劳死”。

      性命,性和命密切相关。

       中医主张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脏健康,方有生命力,方能保得性命。所以古代不少这方面的著作,像《黄帝三王养阳方》、《素女经》等等。养肾的目的不是 “房事”,是保住 “命”。纵欲无度者,历史上有曹操和不少短命的帝王,小说中有西门庆。现代社会,乌七八糟,“做‘大’男人”的广告随处可见,“伟哥” “万艾可” “印度神油” 到处有售,即使有用,也就是些“挤奶科技”。奶牛产奶,挤奶有度,奶牛健康;一天到晚,挤之不停,必死无疑。《聊斋》上说:“ 设旦旦而伐之,人有甚于狐者矣。” 假使天天房事,即使是人,不是狐狸精,也会比狐狸精更为严重,精尽人亡啊。

      修行这个词,含义很多,这里专指与养生相关的“修身养性”。

       健康不等于寿长。身体上一点毛病都没有,很健康,就能长寿吗?不能,还有车祸呢。“修行” 能避免车祸吗?能!“十次车祸九次快” 后面还有一句,交警疏漏了,那一句就是 “九次车快八次急”。连起来,“十次车祸九次快,九次车快八次急” ,除了醉酒、吸毒,车快者都是急性子,愣头青,或者为了办急事。修身养性,举手投足间,俨然有君子之风,自然张弛有度,心情舒缓,不急不躁,车子稳了,车祸少了。孔子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做到了,就少一分“短命”的潜在危险。受气了,委屈了,放不开,郁结于心,生命机理失去平衡,必生疾病。以平常心待之,方可保得身体无虞。有的人在位时满面红光,下台了,癌症就犯了,这就是因为心情的不平衡导致生命的失衡,当然没几天好活。持心平正,心平气和,不生小人之气,不思奸佞之术,不为淫邪之巧,自然少了许多短命而死的危险。健康不等于寿长,“健康+修行”才能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