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黄河岸上 (作者:晓阳)

【文化之旅】发布时间:2024-09-12 点击数:172

       黄河以0.3%的坡度流经银川平原。

       银川平原的先民们在黄河的上游开渠,把滚滚的黄河水引入银川,灌溉银川的万里沃野,保留至今的就有秦渠、汉渠、唐渠。银川的雨水不多,而且一般每次就那么一两个小时;但银川的土地却并不缺水,除了有万顷沙湖外,纵横的沟渠布满银川平原,将黄河之水,送到银川的每一个角落,滋润着这美丽的一马平川。

       正因为这一点,才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一说。据说,“银川”的“银”来自北方少数民族语,当年少数民族在此放牧骢马,骢马的音译为“乞银”,所以得名“银川”。但我想,也许就因为银川富庶,有如金银,故名“银川”吧。

       弟弟晓明出生在新疆石河子,上世纪六十年代,跟随父亲从新疆援建宁夏,以后一直在银川工作。我们一起驱车来到离银川市不远的黄河边上,找到一个可以零距离接近黄河的地段。蹲在岸边,我把手伸进黄河,抚摸着这与我们的皮肤有着相同颜色的水。激情,在我心里翻腾,我的游泳水平太低,否则,我就要跳进黄河,扑进这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怀抱,好好体味母亲河的博大与温情。

       附近有一个高台,屹立在黄河北岸;高台上是一座雕像,同游的弟弟告诉我,那是铜雕“黄河女儿”。雕像高耸入云,黄河上的巨风,将她的裙幅吹卷,环绕着身体,让人想起古代文献中“乘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的名句。这位身高数十米的黄河女,张开双臂,遥望蓝天,似欲飞腾。她的背后,是翻卷的黄河浪花。我不由记起《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悠久的中华文化孕育着庄子这样的伟大学者,孕育着《逍遥游》中的广袤意境,也孕育着以“黄河女儿”为代表的整个中华民族,包括这个民族的憧憬、理念和精神。

       我站在黄河岸上,宁夏的蓝天白云在我眼前铺开,滚滚的黄河波涛在我心中激荡,五千年的历史画卷在黄河波涛的背景上闪现,我仿佛看到治水大禹的匆匆脚步,先秦战车滚滚碾过的铁轮,一路畅饮一路吟唱的李白,伏案挥笔、以血为墨的曹霑,亲赴南洋鼓吹革命的孙中山,六盘山上遥指陕北的毛泽东……

       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流淌着黄河的血脉。他们的脚步连接在一起,构成的就是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