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的招才引智 (作者:尤喜文)

【百家文化】发布时间:2024-10-09 点击数:264

       战国时候,国君、重臣,王子甚至崛起的家族,都十分重视招贤纳士。用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招才引智”。

       一、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之才。

       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揽人才,却始终不见成效。请教智者郭隗(wěi),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

       我听说古代有个国君,悬赏千金购买千里马,前后3年过去了,没有买到。宫中的一位清洁工对国君说:派我去吧。国君同意。3个月后,果然买来了千里马,不过是只死马,花了500金。国君大怒:大爷的,我要的是活马,你买个死马干嘛?还花了500金!清洁工回答:死马都花500金买来,何况活马!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是真心买马,千里马马上就到了!果然,一年不满,千里马来了3匹。

      郭隗接着说:

      假使大王真的想招纳贤才,就先从我开始吧。像我这样的都能被任用,何况是比我贤能的人呢?燕昭王深以为然,给郭隗建宫,以国师之礼侍奉。筑高台,上置黄金(春秋战国时的黄金其实是铜),招揽贤士。不久,军事家乐毅自魏国来,阴阳家邹衍自齐国来兵家剧辛自赵国来,天下之士齐聚燕国。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纠合楚、秦、赵、魏、韩等攻打齐国,齐军大败,齐闵王逃往国外,燕军攻下齐都临淄,掠其珍宝,焚齐宫室、宗庙。

      “黄金台的遗址,在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        

       二、信陵君、孟尝君延揽侯嬴、朱亥、鸡鸣狗盗之徒。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信陵君广揽人才,“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其中有个侯赢是看守城门的,他不接受信陵君的钱财,信陵君于是为他专门组织了一场大型酒会,亲自驾车迎接,侯赢身穿破旧衣服,径直上车坐在主座,又绕道肉市,接他的朋友朱亥(杀猪卖肉的)。其时,众多身份尊贵的贵宾都在酒会等待,所有人都深感信陵君真正是礼贤下士之人。后来信陵君救赵之时,侯赢献计“窃取魏王兵符”朱亥锤杀魏军主帅晋鄙,信陵君因而得到魏军指挥大权,成功击退围赵之秦军。侯赢和朱亥,都为信陵君出了大力。侯赢年老不能亲随,于是面朝信陵君离开的方向自刎,以示永远追随。

       孟尝君曾出使秦国,被秦国囚禁,秦王想杀了他。孟尝君托人找到秦王宠妃幸姬,幸姬听说孟尝君有白狐裘一件,要求赠与自己。孟尝君确有白狐裘,但已献给秦王。怎么办?孟尝君手下有位神偷,晚上从狗洞入,从秦王宫中偷得白狐裘献给幸姬。秦王听信幸姬之言,放了孟尝君。后来秦王后悔,令人追杀孟尝君。孟尝君刚到函谷关,天未亮,关门不开。孟尝君手下有人善学鸡叫,引发百鸡齐鸣,守关者以为天亮,打开关门,于是孟尝君得以回到齐国。这就是“鸡鸣狗盗”的来由。鸡鸣狗盗,小小异能而已,却也能为孟尝君所看中,并且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汉贾谊《过秦论》里面提到:“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号称“战国四公子”,门客都多达数千。秦国丞相吕不韦,羡慕他们,于是也网罗人才,门客超过3000人。

       三、揽“客”、“逐客”与李斯的《谏逐客书》

       先秦时代,几乎各国都有“客卿”。何谓“客卿”?就是外国人在某国做官。像本文第一段提到的乐毅、邹衍、剧辛,都不是燕国人,他们在燕国做官,就是“客卿”。

       战国末年,李斯入秦;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他为秦王嬴政谋划,建议先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为秦王采纳。统一全国后,官拜廷尉,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称号,嬴政为“始皇帝”,以后二世、三世以至万世,皇帝自称为“朕”。他反对“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划分全国为36郡,实行“中央集权”。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统一字形,作《仓颉篇》以为范本。今泰山石刻《封泰山碑》,始皇二十八年巡狩泰山时所立,碑文为李斯书。现仅残存10字,为国家一级文物。

       逐客令的来由。韩国感受到秦国的强大,为了消耗秦国国力,派水利学家郑国打入秦国。郑国拜访吕不韦,建议修建水渠(后来史称“郑国渠”),解决关中缺水问题。吕不韦同意并委托郑国全权负责。吕不韦事发自杀,修建“郑国渠”起因浮出水面。吕不韦、郑国都不是秦国人,这让秦国的本土贵族大臣不安,主张驱逐“客卿”,怂恿秦王颁发了《逐客令》。郑国又是李斯的引荐人,李斯又掌握着秦国的许多机密,其地位岌岌可危。于是写下了千古名篇《谏逐客疏》

       《谏逐客书》内容。文章开篇毫不含糊地直接亮明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然后一一列举客卿功劳: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商鞅、张仪、范雎,这些人,都是客卿,或协助秦国兼并邻国,夺取西戎;或推行变法,移风易俗,使秦民富国强,诸侯亲服;或开疆拓土,“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或“散六国之从(从,合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或“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客卿哪曾辜负秦国!

       李斯又说:昆山之玉、随和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夜光之璧、犀象之器、郑、卫之女、江南金锡、西蜀丹青、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异国之乐,等等等等,哪一样是产自秦国?为什么这些可以一一引进,独独不能使用客卿?驱逐客卿,哪里有一点“跨海内、制诸侯”的大国气象!

      李斯最后说:国家应该像泰山一样接纳土壤,像大海一样不弃细流,容纳天下的百姓,使用天下的人才。驱逐客卿,这是把人才推向敌国,自己削弱自己,把秦国推向危险的深渊啊!

       秦王读完,收回了《逐客令》。       

       四、战国时期招揽人才做法的特点。

       第一,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剧烈竞争的背景下,战国时期各国的当权者都充分认识到网罗人才的重要性。不论是国君、大臣、公子王孙,都知道人才重要,想尽各种发放延揽人才。朝廷任用客卿,委以重任,情况非常普遍;公子王孙延揽门客,给予良好的生活条件,数量多达数千。

       第二,网罗人才之时,治国大才固然为当权者重视,有一技之长的“鸡鸣狗盗”之辈,也能进入人才队伍。评价人才不论出身,只看才能。所以贫穷之士,底层人才,也能被运用。才能,成为这些底层人士进入社会上层的依凭。

       第三,古代一直存在着本土派和外来客卿之间的争斗。本土派认为外来客卿占据了本应由自己占据的位置,深感客卿对自己维持权势的威胁,所以排斥客卿。客卿要想进入诸侯国领导层并且维持下去,就必须面对王室和本土公卿的挑战。这种争斗从来不曾停止。

       这些,对我们今天“招才引智”,仍有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