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安徽省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组织百人队伍,前往桐城市参观挂车山历史文化展示馆和“六尺巷”。
在挂车山历史文化展示馆,馆长吴超亲自为我们讲解了吴家嘴历代英才对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我们深深地向吴家嘴历代英才致敬。而展示馆丰盛的午餐,则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血浓于水”的真正含义,感受到吴家嘴代代相传的大爱家风。
“六尺巷”是一条仅宽两米的小巷;但其背后的故事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却积淀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清代张家和吴家因宅基地引发纠纷,最终双方各退三尺,化“争”为“让”,成就了这条窄窄的小巷,也延续了两家和谐守望的格局。“礼之用,和为贵”。“六尺巷”便是这一观念的具象化,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也是“至德”精神的赓续和光大。
"六尺巷"故事的礼让精神,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化解矛盾的智慧。如果人人都能以“退让三尺”的态度彼此理解与尊重,就可以化解许多争执,融洽多方关系,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私下想:争和让,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人民内部,据理力争,目的在“明理”;依礼相让,目的在“求睦”。既不能为了循“礼”而放弃必要的“据理力争”,因为“理”,不争不明,愈争愈显;更不能因“争”而放弃“依礼相待”,因为“明理”的目的,还是为了求得和睦相处。没有吴氏的“争”,也就没有张家的“让三尺”;而没有张、吴两家的“各让三尺”,也就没有后来的“六尺巷”。“六尺巷”,是“礼”的结果,也体现了“争”的智慧;是张、吴两家世代和睦相处的思想之根和道德之花。
左一为本文作者吴昌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