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毛庆平(马鞍山市退休教师)
父亲是个老红军,从土地革命战争打到抗日战争,又打到解放战争,打了近二十年仗,骑了十几年马。父亲给儿女讲的故事,全是他自己骑马打仗的故事。故事很多,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抗日战争中,父亲夺青鬃马脱虎口的故事。
一九三九年,父亲十九岁,是八路军通信员。一次,被派去给一个驻地较远的部队送信,战马都派了用场,首长叫我父亲步行去。
父亲收好信件,重新打了绑腿,准备以骑马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可是,当父亲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到达那个连队驻扎的村庄时,却发现小镇街头的柱子上斜飘着一面膏药旗子——村子被日本人占领了,自己的部队不知去向。老百姓躲在家里,街上全是鬼子。父亲意识到,必须赶紧离开这个十分危险的地方!
街头的柱桩上拴了几匹日本鬼子的军马。父亲蹿过去,瞅准一匹,翻身上马,同时拿缰绳狠狠抽了一下。那马登时飞跑起来,带着父亲冲向村外。鬼子听见动静,蜂拥追出,叽哩哇啦地乱喊,紧跟在后面“啪啪啪”地射击。父亲翻过身,躲在马肚子下面,两手紧紧搂着马颈,催着马,在密集的枪声中飞奔。
村外一条壕沟,宽约一丈。那马疾驰而前,一跃而过。刹那间,把鬼子远远地撂在后面,父亲这才脱离了危险。
每次故事讲到这里,父亲就说:“那条壕沟太宽了,一般的马是越不过的,那是匹青鬃马!青鬃马性子烈,体力好,又机灵。不是它,那次,我就成了鬼子的活靶子了!”
父亲说,日本骑兵很注意驯马,在每支马队里,必有头马。头马都是挑的最强壮最机灵的马。日本的军马也有组织,头马就是这个组织的首领。只有先牵动头马,其他的马才牵得动。如果你牵动一匹普通马,它是不会跟你走的。父亲牵的青鬃马,恰好是一匹头马。不然,根本无法从鬼子堆里逃出来。
父亲识马。
我的父亲骑术也了得,体力也好。没有好骑术,好体力,好马是不服你的。
以前有一部老电影,叫《保卫延安》。电影中有两个战士骑着高头大马,从延安城门里跃出,那两个战士中,有一个就是父亲。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该片重新上映,我们几个特意去看,希望能看清父亲的面容。但是,年代久远,又受原来的设备和技术的局限;同时,虽然是近镜头,却是从战马的左前下方拍摄,更加上是一闪而过,所以,只能看见两个战士的身影从城门口一跃而出,人物面部很难看清,硬是分不清哪个是父亲。我当然很不满足,但既然知道里面有一位就是父亲,也还是非常高兴的。
当骑兵的人,爱马超过爱自己。父亲当骑兵的时候,有次急行军,自己饿着肚子,却买了一大把油条喂马。战火中人马之情,亲如手足。
只是到现在,我也辨不出青鬃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