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节序清明,惠风和畅。承蒙千一公支祖地宗亲召唤,商南福七房支泽真、泽林,福一房支下振林、新群、新宏、新建一行六人,赴先祖故地安徽省宿松县参加清明祭祖活动。其间盛况,感慨万千,遂作文记之。
车过皖鄂,进入宿松县界。双足踏上故土大地的刹那,我禁不住热泪盈眶,父辈们常常提起的那片让我魂牵梦绕的热土,此刻就实实在在展现在我眼前。绵延的群山,清澈的河流,油菜花盛开的田野,湿润的泥土气息掺杂着清新的花草馨香,扑面而来。恍惚间,我仿佛望见祖父挑着竹篓从田埂那头走来——原来,故乡始终以这样的方式,活在儿孙记忆的褶皱里。
此次清明祭祖活动,宿松宗亲早就为我们的归来做好了缜密安排,日日迎来送往,餐餐美酒珍馐,尊卑长幼,举杯把盏,道不尽血脉亲情。大典在千一公陵墓前举行,千一公支上承泰伯仲雍,于洪武二年(公元1936年)迁松,从江西瓦屑坝迁宿松花荞畈(现油榨岭),至今640多年;640年中相传27代,后裔分布安徽、江西、湖北、陕西、河南、山东等地,人口已超5万多人。千一公陵寝位于城郊新耕畈宿两公路、105国道交叉口北200米处,地形“渴象饮泉”。陵墓旁为千一公支20多位参加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20多位革命先烈立碑纪念。
祭祀当日,来自千一公支的全国各地宗亲代表,齐聚千一公陵前举行祭祀大典。彩旗猎猎,供猪披彩,鼓号齐奏,颂乐悠扬。吉时已至,司仪高唱,各支代表,尽情抒怀,颂我祖德,至德至善。牢记祖训,惟读惟耕,家风永传。克勤克俭。长跪陵前,三叩九拜,一谢天恩,佑我吉昌,二谢祖德,赐福后人。由于参加的有数千人,小车八百多辆,当地公安、交警部门为了保障活动顺利进行,划定了交通隔离区,祭祀车辆通道,在祭祀通往二十多公里的道路上站满了维持交通的警察。这种执法为民的做法让人赞叹不已。
大礼既毕,各支宗亲,分头祭祀。之后数日,我商南福一后人,在宗亲带领下,先后来到柳坪乡长溪山村保障屋千一公支福一祖堂、二郎镇三冲村江塝组千一公支福一东鲁祖堂、二郎镇三冲村塘屋组千一公之下福一东鲁天耀、天玉公祖堂,分别进行了祭祀。据先辈口传,当迁陕西时,我们的二间茅草屋和二亩地就在祖堂前。翻山越岭,在二郎镇找到了迁陕时的先辈正畿天玉公墓,地形“金虾戏水”。碑文依稀可见,彷佛看到了300年前的场景,先辈们背井离乡,携儿带小,从遥远的宿松迁往商南,足以让我们看出先辈远离故土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艰难。寻迹柳林镇,祭拜凤凰山下,踏遍南北二冲。其间目之所及,皆是亲情,心之所念皆是感动。
每到一处发生的故事让人暖心感动,在二郎镇祭祖午餐时,一位50多岁的老者,来到我们餐桌攀谈起来,说陕西40多年前有两个叫吴泽汉、吴振家的宗亲来祭祖时在我家吃住了六天,这两个就是我小爹和小佬。让人想不到的是只有十几岁的孩子,而今依然清楚记得远方的宗亲。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老家没有忘记我们,并且永远都在心里。在席间我们闻知招待我们的宗亲,恰逢添丁之喜,我们就准备礼金以示祝贺,多次相劝,宗亲坚决不收礼。我们驱车离开宗亲家回县城的途中,一辆小车追上我们,我们停下车方知是过喜事的宗亲为我们回礼,送来了喜糖和香烟。这是最甜的糖、最香的烟、最亲的情。
临别时,宗亲们往车尾厢塞进自酿的美酒与山花蜂蜜,一再嘱咐,想家了回来看看,路过宿松饿了来吃饭,渴了来喝水,冷了来暖暖身子,热了来乘凉……,朴实无华的语言里饱含着宗亲的深情厚意。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馈赠,将成为商南祠堂里最鲜活的讲述。暮色中回望,炊烟正从错落的马头墙间升起。忽然想起那句话,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
这次宿松祭祀期间,已逾古稀之年的《宿松吴氏通书》主编吴晓阳老公陪同我们参加祭祖大典,千一公支理事会长吴郎老公陪同我们出席宴席仪式,吴新全、吴锦春、吴艳国各位大哥全程陪同,精心照顾,为我们提供了一切方便。在此,由衷表示深深的谢意!再会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