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古国文化的一支奇葩 (作者:尤喜文)

【文化之旅】发布时间:2024-09-20 点击数:219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一无二,首推对联。
       表音文字因为单词音节长短不一,无法产生“对联”;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用一个个独立的方块字表意,为产生“对联”提供了基础。“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山”对“水”,“虎”对“龙”,“古今”对“西东”。英语、法语、俄语、德语,面对如此奇妙的修辞,全部只能自惭形秽而心向往之了。
       即使中国人,“对对子”也还是需要一定的文字修养。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其中有一题是对联,结果这一题有一半学生没有做出答案。对子的上联是“孙行者”,怎么对?事后大家公认最好的答案是“祖冲之”。“祖”和“孙”相对,“行”和“冲”都是动词,“者”和“之”都是文言虚词,而且“祖孙”“之者”平仄也各不相同。实在妙绝!
       中国对联之妙,一言难尽,举不胜举,这里略举一二。
       袁世凯的次子叫袁克定,袁克定有位老师叫方地山,方地山与著名画家张大千是忘年交,曾作嵌名联送张大千:
       八大到今真不死!
       半千而后又何人?

      “八大”指的是画家“八大山人”朱耷,是明朝皇帝的后裔,江西南昌有他的纪念馆。“八大到今真不死”,是称赞张大千在绘画上的造诣直追朱耷。“半千”是清初画家龚贤的字,龚贤之后又有什么人在画界闻名于世?“大千”啊。

       有时对联还有点石成金之妙。有歌伎名“马掌”,人虽漂亮,其名甚俗。有人送她嵌名联曰:“马上琵琶千古恨,掌中歌舞一身轻。”“马上琵琶”千古留恨的是王昭君,“掌中歌舞”一身轻盈的是赵飞燕。传说赵飞燕能在两人手掌上起舞,汉成帝专门为她造水晶盘,由两位宫女托举,赵飞燕就在水晶盘上轻盈起舞。“马上琵琶千古恨,掌中歌舞一身轻”,这是称赞“马掌”有王昭君的气质、赵飞燕的舞姿。“马掌”这个名字俗气的歌伎,一时名声大振。
       有一种对联,成为“缩脚联”,就是上下两句,最后一两个字不说出来(缩脚),但整个联语的重心,全在这不说出来的一两个字上面。香港影星莫愁去世,有一挽联就是这种“缩脚联”:

       与尔同消千古

       问君能有几多

       上下两句,都省去了“愁”字。“与尔同消千古愁”是诗仙李白《将进酒》中最后一句,脍炙人口,天下皆知;“问君能有几多”来自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末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样脍炙人口,天下皆知。这样两句千古名句合在一起,在省去“愁”字之后,对仗工整;不言“愁”,反而更突出了“愁”,而且把这么两句千古名句,与“莫愁”女士连在一起,莫愁泉下有知,也死而无憾了。

       还有人改动名诗名句,另赋新意。先看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清人纪晓岚很有文学才华,将律诗第二联变动词序,用以嘲讽庸医:“不明才主弃,多故病人疏。”不明医理,所以有才之人不请他看病;看病常常出错,所以很少病人上门。因为是通过改动词序另赋新意,更显幽默风趣。
       还有一种回文对,比较有名气的是: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有一种对联,前后用语重叠,造成回环往复,余韵不绝的效果。如: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古人对对,一般都是不假思索,随手拈来,十分快捷。据说梁启超拜访张之洞,其时张之洞任两湖总督,见梁启超前来拜访,并不起身,而出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梁启超不假思索,立即对曰: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张之洞的上联,霸气十足:我在江夏,若称第二,谁又敢称第一。梁启超的下联,不卑不亢,自称“小子”,岂敢自居前辈之前;但旋即又说“岂敢在后”,表达不甘落后,且有超越之意。张之洞听了,立即离座施礼。

       古人之所以能张口成“对”,主要原因是从小训练,对于他们,对对子,就如同“2+3”一样熟悉。今人很少对对,连春联都是从小摊贩那里购买,自己做的已经很少;而且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多音节词语不断增多,工对越来越难。对对子的能力大幅度衰减,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