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又称祠堂,是家族用于陈列先祖灵位、存放家谱、族中议事的专门建筑。祠堂正门上方,都有堂号。吴氏最常用的堂号是“至德堂”、“三让堂”等,源于《论语》“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一语。
本文说说朱氏宗祠的堂号。
朱氏宗祠堂号不少与宋代名人朱熹有关。
朱熹,字符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父亲朱松,徽州婺源县人,二十岁时,擢进士第,任福建延平府尤溪县县尉。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午时,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官舍。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十四岁,父亲去世,朱熹遵父嘱葬父于建宁府崇安县寂历山,于是举家迁崇安县。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朱熹中进士。不喜为官,潜心学问,著书立说,曾讲学于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世称“程朱理学”。
朱氏宗祠“紫阳堂”源于朱熹别号,“婺源堂”源于朱熹祖籍,“白鹿堂”源于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朱熹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的教学原则,提倡教学当先难后易,由浅入深,为师者平居之时,应当有所敬畏,坚守初心。朱氏宗祠“居敬堂”即源于朱熹“居敬持志”的主张。
朱氏宗祠还有名为“折槛堂”、“槐里堂”的。典出《汉书·朱云传》: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无)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于是君,苟患失之,之所不至’①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②,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栏,栏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③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栏,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注释:①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②张禹为皇帝师。③龙逢,夏桀之臣;比干,商纣之臣,皆因直谏死。
朱氏堂号较多,还有“注经堂”、“在兹堂”、“一本堂”、“两仪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