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俗语中的传统文化 (转载自安徽省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公众号)

【百家文化】发布时间:2024-09-14 点击数:173
乡间俗语,充满智慧,也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我首先想到的是 “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自己诞生的那天,正是母亲承受痛苦的那一天。“母在不庆生”,是对母亲的孝敬;同样,“父在不留须”,也是对父亲的尊重。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饱汉不知饿汉饥”,充满对 “饿汉” 的同情。怜悯之心,人皆应有。俗语又说,“帮理不帮亲”,把 “理” 置于 “亲” 前,看重 “对错”,尊重 “是非”,与 “我爱我师,但更爱真理” 异曲同工。孟子主张,人应有 “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同情饿汉” ,是 “恻隐之心” ; “帮理不帮亲”,则是 “是非之心” 的通俗表达。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这是引导我们低调做人;“狗过门槛嘴上前”,虽然有点 “侮辱人”,却是用偏激的语言,叫人“少说多想多做”;“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告诫我们要善于宽容别人;“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则是开导我们注意处理好邻里关系;“晴带雨伞,饱带饥粮”,又提醒我们行事要多方考虑,多手准备,用现代话说,是 “做好预案”。
俗语中还有一句 “没有千百年的亲戚,只有千百年的家庭”。这里的 “家庭” 指的是家族的族众,这句俗语用对比的手法,暗示我们要注意家族团结,必要时帮助族人,接济族人。在编修《宿松吴氏通书》的岁月里,我开着一部1.1排量的QQ,在宿松乡间穿梭,只要听说哪里有 “家庭”,就到那里探访。 “家庭”们,也无不热情接待。有一次在凉亭镇寻访 “家庭”时,穿村过户,直到下午一点,肚子饿得咕咕叫,在柳溪村公路旁,看到一家挂着 “渤海家声远,延陵世泽长” 的堂联,喜出望外,当即进屋询问。“家庭”没有立即介绍当地吴氏情况,却问我们吃饭没有,我们说 “没吃”,“家庭” 说 “我们刚好吃过了”,并立即叫妻子去给我们下面条,每人碗里还有一个煎得金灿灿的鸡蛋。素不相识,只是都 “姓吴”,是 “家庭” ,就受到他们的热情款待。我深受感动,觉得 “千百年的家庭”,实乃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