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终结时的愿望 (作者:吴晓阳)
【百家文化】发布时间:2024-09-20 点击数:190

他生前住在县城,按照他的临终遗嘱,子女在老家祖堂设立了灵堂。 祖堂的屋顶已经坍塌,两边的山墙也几乎全无,前墙、后壁摇摇欲堕。 子女就在这已经不能称为“祖堂”的地面上,支起一爿帐篷,挂起耗帐,设立老人的灵位。 前来送别的亲戚故旧,就在这里烧香磕头,跟老人告别。
老人是我的堂伯父,在写一本书的时候,曾得到他的大力支持和指教,听到消息,与同宗二十多人一起,前来祭奠。
当面对这残破的祖堂里老人的灵位时,我心里一阵发酸。
中国农民一生劳累,终生清苦。死亡,对他们来说,曾经是一种解脱。 我有一位伯母,双目失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尽管行动不便,但她仍然无法静养,必须劳动。推磨,是她的日常。 山里人推磨,是把谷麦放点在磨盘上,推一圈到两圈,就用一根高粱杆,在磨盘上拨点米麦到磨眼里。整个过程由推磨者一人完成。 对明眼人来说,这不算难;但双眼失明的人看不到磨盘,更看不到磨盘上的米麦,只好停下推磨,摸索着用手把米麦拨下去一点。推两圈,停一下,又推两圈,再停一下。不但速度慢了许多,而且每次都必须克服“静摩擦”,所花的力气更多。 伯母常常叹息:“阎王也是瞎子吗,为什么不把我接走啊!”
我深深的理解上一代中国农民的人生情节。
他们把寿终正寝看做莫大的幸福,希望能在人生终结之时,静静地躺在出生之地的祖堂上,像上一代“有福”的人那样,听着道士的歌唱,接受子孙的膜拜。 按照旧时的习俗,在外地去世的人,叫“倒路死”,遗体是不能上祖堂的。至今,在农村还有“倒路死”的说法,是很恶毒的骂人的话。
所以,中国农民对修复祖堂,重建祠堂尤其热心。
只要修建经费按人头摊派下来,哪怕手里无钱,借钱也要交上。手头有钱的,更是慷慨,几千几万都可以给。 我的家族修复祖堂,就有两兄弟共捐款10万,一位在上海工作、已经退休的老干部,一人捐款6万元。
对家族活动也是如此。
老一代农民,对家族活动抱着极大的热忱。这种热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叶落归根”,是埋在他们心底最后的愿望。 想想也是,如果人有灵魂,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看到的还是儿时熟悉的场景,见到的还是生前熟悉的朋友,还能跟久违的父母、亡妻或者亡夫团聚,少了新到陌生世界的孤独和恐惧,却多了一份重回乡里的亲切和喜悦。临近死亡之时,还有什么愿望比这更为重要呢!
所以有没有另外一个世界,在普通人看来,很难找到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