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职业高中不少,每个县都有1到几所。
按照中国教育家的设计,中国学生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之后,进行分流,50%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50%的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学习。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在50-60%之间。听说最近几年将逐年向50%靠拢。
这些职业高中,理应开设职业高中课程;但实际上大多开设的是普高课程。即使开设了职业高中课程,面对的也是学生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都是“职籍普读”。
所谓“职籍普读”,就是学籍是“职高”,毕业后取得的是 “职业高中毕业证书”;但是,学习的课程却跟当地 “普通高中” 一样。学生毕业后以普通高中同等学历参加高考。
从毕业证看,这些“职高毕业证”,含有很大水分;里面的课程,学生可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接触过。但是这些学生,参加高考却有的还能获得高分,考上一本二本。发给他们 “普通高中毕业证”,倒是合适。而不能考上大学的 “职籍普读” 学生,因为没有学到职业技术,就业前景暗淡。
职籍普读,这是一种教育畸形现象。
家长的需求是根本原因。有人把我国职业,分为蓝领、白领、绿领、灰领、粉领、金领、黑领等等,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能走上这个金字塔的顶端,最不济也弄个白领。而从业的门槛,与所接受的教育、所取得的毕业证书密切相关。本科、硕士、博士有对应的从业领域。读职业高中,一般最多也就是个蓝领(当然也有特例)。想家长高高兴兴地让自己的子女读职业高中,没有对应的社会机制配合,完全是天方夜谭。
硬掐初中毕业生50%升高中,是关键原因。学生想接受普高教育,但是普通高中只能容纳50%的初中毕业生,怎么办?只能进职高,进了职高之后,再来接受普高教育。
职业高中的生存需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才会去读职业中学。作为不受学生和家长看好的职业高中,本来就已经“面红耳赤”。如果他们只有职业教育,一个学校几十名学生,甚至一个都没有,还怎么办下去?而“职籍普读”,可以吸引考不上普高的学生,就能解决生源,养活学校。所以职业高中每年高考之后,都会大力宣传自己的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的高分,以此吸引家长,赢得更大的“职籍普读”生源。
既然绝大多数学生家长都不愿意孩子读职业高中,即使进了职高,也要“职校普读”,那为什么还要规定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50%?这不就是跟千百万家长“扳手腕”吗?办学首先要适应家长的需要,读职校还是普高,应该由学生和家长选择,放弃因势利导,一味采用“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办法,能把事情办好吗?
任何政策都应该从实际出发。中国的教育家们闭着眼睛,不问实际,只凭自己良好的愿望去制订政策。这样做,离“荒唐”二字,距离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