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面”

【百姓家事】发布时间:2024-09-30 点击数:172

       鱼面,就是以鱼肉、红薯粉、小麦粉、荞麦粉等混和he制作的面条。因为加入了鲜鱼肉,所以比一般的红薯面条(粉丝)、小麦粉面条、荞麦粉面条或者混合粉面条更鲜美、更富营养。

       中国是鱼面的家乡。有“宿松鱼面”(产于安徽宿松)、“连江鱼面”(产于福建连江)、“福州鱼面”(产自福州黄岐岛)、“顺德鱼面”(产于广东顺德)、“萧莉鱼面”(产自湖北麻城夫子河镇)、“黄梅鱼面”(产自湖北黄梅县)、“云梦鱼面”(产自湖北云梦县)、“传圣鱼面”(产自湖北团风、麻城、新洲、红安一带)。这些鱼面,制作方法不尽相同,颜色口味也有区别。

       宿松鱼面最早产自沿湖一带。宿松有龙湖、泊湖、黄湖、大观湖、龙鱤湖,可养水面84万亩,是全国优质水产品基地县,宜渔淡水面积在县一级中,居全国第二、安徽省第一。每年农历年底,湖区鱼民往往选择白鱼(翘嘴白)、青鱼(肉、草混食鱼)、草鱼(食草鱼)、胖头鱼(大头鱼)等,取鱼肉制作鱼面。可以当即下汤煮食,也可以晒干储存。“宿松鱼面”,成为特色食品之一。

       传说宿松鱼面起于松滋侯国时代。宿松历史悠久。高后(吕雉)四年(公元前184年),朝廷设立松兹侯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设宿松县,“宿松”之名,自此沿用至今。相传松滋侯国时,进献朝廷的贡品中,就有鱼面。高后吕雉食用后,盛赞鱼面味道鲜美,赐名“侯国鱼面”。改设宿松县后,“侯国鱼面” 改称 “宿松鱼面”。宿松鱼面,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传统宿松鱼面纯手工制作,可分为原料准备-和面-擀面-叠卷-蒸切-煮食或晾晒存储等工序。

       第一步,准备原料杀鱼,去头、尾、鳍、内脏,去鱼皮、鱼骨、鱼刺,刮鱼肉(刮成末状)。

       第二步,糅合配料。在鱼肉中加入红薯粉、荞麦粉、小麦粉,食盐、姜汁等佐料,鱼肉约占75%,反复糅合,使各种成分混合均匀。

       第三步,擀面皮,折叠面皮用擀面杖擀出面皮,面皮厚约0.2-0.3厘米,圆形,直径30-40厘米;随后把擀好的面皮折叠成条状,宽约3-4厘米。

       第四步,蒸面皮。把折叠好的面皮放进蒸笼,大火蒸熟并冷却。

       第五步,切鱼面。把折叠、蒸熟、冷却后的鱼面横切为0.3-0.4厘米宽的面条。

       第六步,煮食或晾晒存储鱼面制作好后,可以当即煮食,也可以晒干储存。

       优质宿松鱼面晶莹剔透,保持着蒸熟切开时的样子,一根根蜷缩在一起。放进热汤后,原本蜷缩的鱼面分开成条状,有一定拉力。鱼面可配以排骨汤、加入少许青菜,味道更为鲜美;也可以直接放进火锅,随火锅底料不同而味道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