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承嗣”“承祧”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作者:尤喜文)

【宗谱研究】发布时间:2024-09-16 点击数:266

       在《家谱应该如何面对“纯女户”》一文中,提到“承嗣”与“承祧”,但不是文章的重点,因此意犹未尽。

       旧社会,“承嗣”和“承祧”,有其存在的实际意义

       旧社会没有“五保户”,没有“敬老院”,孤寡老人,生活无着,安排一人“承嗣”或者“承祧”,老人的赡养和照顾就有了着落,老人的“后事”也有人料理,老人逝世之后,世世代代也有人祭祀,不会断了“香火”。“承嗣”和“承祧”者,都由家族商议决定,并征得双方同意,然后载入宗谱:“承嗣”者的世系,接续在老人之后;“承祧”者的世系,接续在生父之后;无论“承嗣”还是“承祧”,在记载老人和“承嗣”“承祧”者生父的文字中,均作说明,家族可以依据家谱,对“承嗣”“承祧”者进行监督。如果老人有一份财产,“承嗣” “承祧”者,就成为“法定”继承人,也因此避免了因老人遗产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假使“承嗣”“承祧”的对象属于“幼殇”,那“承嗣”“承祧”者的主要任务,就是世世代代延续那一份“香火”之情了。

       因此,旧社会的“承嗣”和“承祧”,既明确了“承嗣”“承祧”者赡养老人、料理后事、延续“香火”的责任,也确认了他们继承老人遗产的权利,确有存在的必要。

       新社会还有安排“承嗣”“承祧”的必要吗?

       新社会有“五保户”政策,有“养老院”机构,老人的温饱有了保证。但老人的生活,除了需要物质方面的保证,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借着续修家谱的契机,家族长老聚集在一起,在征得老人和“承嗣”“承祧”者的同意后,明确孤寡老人的“承嗣”“承祧”者,并且载入家谱,这等同于规定了“承嗣”“承祧”者照顾老人、看望老人、给老人精神慰藉的义务;老人去世之时,办理丧事也有了“主心骨”;以后每年清明、“辞岁”,也有人记在心里,避免遗忘,让老人的“香火”得以延续,而家族同时具有了监督的责任,充分体现出家族的那份温情。

       如果老人有一份遗产(如宅基地等),则可以请家族长老出面,由“承嗣”“承祧”者与老人签订《赡养和遗产继承协议书》,让“承嗣”“承祧”者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享有一份权利。

       处理好孤寡老人的照顾问题、“后事”问题、“香火”延续问题,这也是续修家谱行为衍生的意义之一。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