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最小的“官员”
【百姓家事】发布时间:2024-09-20 点击数:208
中国最小的“主任”,是学校班主任;乡村最小的“官员”,是村民组长。 村民组长,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叫生产队长,不拿补贴“工分”,天天跟人民公社社员一起下地干活,而且要带头干,累活脏活少不了一份。 那时候,我家那个生产队长叫吴金水,身材高大,背有点儿驼,辈分较矮。年龄比他小的,都喊他“哥”;年龄比他大的,直接喊他“驼子”,他也不以为意。无论耕田、耙地、插秧,他样样在行;因为力气大,抬石头、砌石坝更是一把好手。我们那地方播种小麦,田地整理好之后,两人一组,一人挖窠,一人撒种。种子是跟“火粪”(就是用芭茅、野草、牛粪、土块烧制的一种肥料)拌和在一起的,一个特制的土筐,满满一筐拌和着种子的“火粪”,足有四五十斤,用一根粗绳挂在脖子和肩膀上。撒种人双手抓粪,准确地投在“窠”里。撒粪的往后退,挖窠的往前进,翻起的土,刚好把已经撒种的“窠”盖上。这样的农活,需要两人密切配合, “窠”刚挖好,“粪”就要撒到,稍微迟疑,或者撒粪的稍有不准,就无法进行或者速度很慢。吴金水一般做撒粪的活,双手翻飞,每把粪都准确的落在“窠”的正中,而且速度极快,甚得全队社员称赞。他撒粪,一筐粪撒完,才停一下,比一般人都快上1/2。 我们生产队,是一个大屋场加2个小屋场,吴金水住在离大屋场最远的山头上。但队里出工,都是他到得最早;收工的时候,又是他走的最迟。他做队长,大家都服,一直做到去世。
80年代以后,没有人民公社了,生产队改成了村民小组,生产队长改称“村民组长”。田地都分到了农民家里,村民组长不用管种田的事,但山林防火、竹笋防偷,救灾款、救灾物资的发放,疫情防控等,组长都要管;免除农业税之前,还要管农业税的收缴;取消生育限制之前,生育安排也要他去协调。这些工作,直接跟村民打交道,缺乏威望的,根本做不了。 我的一位甥侄,姓陈名龙光,十年前担任他们那个村民组的组长,很得大家拥护。他们那个组坐落在大山上,羊肠小道,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只够一人通行,遇到对面来人,就必须侧身避让,交通极为不便。在他担任组长期间,组织农户捐款、出工,硬是凭着全组农户的努力,修通一条从县道直达组里的公路!为了方便车辆掉头,还专门修了一段循环道!
这些农村最小的“官员”,从来没有拿过一分钱工资,却承担着许许多多社会工作,如果从“付出”和“得到”的角度去看,说他们是乡村奉献最多的“官员”,也不过分。 现在政策好,村干部到了退休年龄,也能每月拿到一笔养老补贴;但是,村民组长却没有这种待遇。如果能给这些乡村最小的、也是付出最多的“官员”一点养老补贴,即使比村干部少一点,也算是一种精神鼓励、心理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