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籍普读,教育的畸形 (作者:尤喜文)
-
中国的职业高中不少,每个县都有1到几所。按照中国教育家的设计,中国学生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之后,进行分流,50%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50%的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学习。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在50-60%之间。听说最近几年将逐年向50%靠拢。这些职业高中,理应开设职业高中课程;但实际上大多开设的是普高课程。即使开设了职业...
2024-09
- 书囊印象 (作者:尤喜文)
-
书囊的书法应该说是家传,他的祖父,就是当地知名的民间书法家,书囊自小耳濡目染,打下了极为坚实的书法功底。不过也不尽然,他广临多家书帖,广纳众家之长,在书法上的成就,已经超出“家传”的范畴。但他读的并非艺术学院,真正抛下一切,潜心练字,也不过十几年。所以,书囊的作品,是字,也是天分和才气。
2024-09
- 草根老哥
-
草根老哥姓吴,大名“子林”。吴子林出身农家,小学毕业后回家干农活,十八岁参军,通讯兵,背着话机,肩扛电话线,在野外奔走。参军时恰逢“万炮轰金门”。那时我还是一名正儿八经的小学生,天马行空,以为“万炮轰金门”就是我方万炮齐发,炸得敌人血肉横飞,蒋介石心寒胆战。殊不知,金门的敌人也敢朝我方打炮。而且毫不咋地的一炮,刚好炸断我方一根重...
2024-09
- 乡村最小的“官员”
-
中国最小的“主任”,是学校班主任;乡村最小的“官员”,是村民组长。 村民组长,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叫生产队长,不拿补贴“工分”,天天跟人民公社社员一起下地干活,而且要带头干,累活脏活少不了一份。那时候,我家那个生产队长叫吴金水,身材高大,背有点儿驼,辈分较矮
2024-09
- 贫穷年代的记忆 (作者:吴晓阳)
-
每家都有一点“自留地”,精心安排茬口,挖了红薯,就种萝卜;拔了萝卜,就“秧洋芋”;挖了洋芋,又插红薯。就像不停地鞭打一匹弱小的瘦马,农民一年到头都不让这点“有限而更显金贵”的“自留地”一天空着。早上出工之前,傍晚收工之后,是打理“自留地”的时间,起身往“自留地”时,伸手刚能分辨五指,走进家门时伸手已经不见五指。“日出而作,日入而...
2024-09
- 给自己的人生准备一个收纳箱 (作者:尤喜文)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种故事还将以不同的形式发生在每一位老人身上。在儿孙的眼里,老人的这些东西,已经毫无存在的意义;说得残酷一点,就是垃圾。没有人收拾这一摊垃圾。子孙不屑;自己已经撒手西去。一个老人,在大洋的这边去世了。儿孙都在彼岸,隔海为老人送终,隔海处理老人的遗产。生前居住的房屋里所有的东西,包括老人记载自己一生经历感受的日...
2024-09
- 黑鸡鶜,灶里偎,客人来了外一飞…… (作者:尤喜文)
-
宿松有首儿歌:“黑鸡鶜,灶里偎,客人来了外一飞!”翻译成大众话是:黑色的母鸡呀,紧缩着身子,趴在灶膛里。客人来了,立即一下子飞了出来。这很像个谜语。黑鸡鶜指的是“煨罐”,黑颜色,尖嘴单耳,像个黑色的母鸡紧缩着身躯。过去农民摘点老茶叶,焙干了,存起来,俗称“老嘎婆坯”,每天抓点放进煨罐,加上水。然后在灶前的柴堆下扒些柴屑,铲进灶膛...
2024-09
- 回忆吴东亮医生(作者:吴晓阳)
-
吴东亮先生是一名“赤脚医生”,从医40余年,在宿松县柳坪乡大地村卫生室工作到60多岁。大地村村民,人人受惠于他,有的一家三代都请他治过病。1998年年关前夕,我母亲肝部阵发性疼痛,到医院检查,已是肝癌晚期。医生对我说:七十多岁的老人,手术已经没有意义,劝我陪母亲回家调养。我和母亲从县城坐车到大地,大地到老家还有一里多地没通公路,...
2024-09
- 猜猜这幅字作者的年龄
-
这幅字无论是竖,是横,还是撇,捺、点、勾,无不显示一定功底。尤其是“華”中的竖,“青”中的第五笔,直可称之为“悬针”“垂露”;“夏”字的第一笔,横盖全字,收放有致,略显弧度,与最后两笔遥相呼应。 在看了后面的署名后,我大吃一惊。
2024-09
- 一个催人奋进的故事
-
上帝像一个淘气的小孩,毫不经意地给了吴金萍一个艰难的人生:三岁的时候,医院检测出吴金萍患有...
20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