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吴氏通书》序

【至德文化】发布时间:2024-09-09 点击数:256

吴保安(退休前为自贡军分区政委)

 

        用古代的观念来衡量,我也许可以称为游子。

       我二十岁离乡参军,之后就一直辗转于外地,在远离宿松两千多公里的成都、云南有了自己不小的活动圈子。是啊,我就是一名游子。

       不过真正推敲起来,我又觉得,自己并不能称为游子,因为我已经穿越游子的领域。游子是一片云,在远离家乡的天空飘荡,尽管背井离乡,但是,在他们的心里,“家乡”却是一个十分清晰十分明确的魂牵梦绕之地,他时刻盼望并且随时准备着再回到那里;我却像是一粒种子,已经在远离故乡的异地扎根。游子语言中的“家乡”,在我这里,已经变得用“故乡”表达更为贴切。

       但是,我有游子一样的情怀。

       在古老中华的诗词歌赋里,有多少游子吟唱的诗句。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眷恋,是历代游子们经久不衰的歌咏主题。从“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复春”的思念,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凝眸;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慨,到“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急切……这些感受,我同样有。工作之余,斜靠在沙发里,母亲忙碌的情景,就浮现在脑海,浮现在眼前。静静流淌的二郎河,默默无语的董家山,二郎古镇笑语喧哗的狭窄的街道,就像一首儿歌,在远处吟唱,在耳边回响。随着岁月流逝,年龄增长,这种情愫就积淀为“叶落归根”的梦想。“叶落归根”,这个古往今来天下游子深藏内心的情结,在我的身上同样是那么鲜明,那么经常来撞击我的心。

       其实,我思念的又何止是宿松那方热土,我思念的更多的还是故乡的亲人。在我心中,故乡固然是一个地域范畴,同时又是一个血脉概念。血脉意义上的故乡就是姓氏,就是家族。我们每一个人,都来自一个古老的姓氏,都是一个庞大家族的成员,这个古老的姓氏,这个庞大的家族,就是我们血脉意义上的故土。在我心里,这片故土就是宿松吴氏。不管我走到哪里,不管我在何方定居生活,我永远都是先祖泰伯仲雍的后裔,是宿松吴氏大家庭中的一员。因为我跟每一个吴姓子民都有着共同的遗传因素,流淌着共同的血液。“吴”字,不仅仅是一个字,同时也是一个泱泱大族的共同标志。

       在这种思想背景下,获知故乡族人编撰的《宿松吴氏通书》问世,我的欣喜之情,可想而知。尽管近期琐事较多,但我还是排除各种干扰,反复拜读了主编、宗人晓阳先生发来的《通书》样稿。我兴奋,我庆幸并且自豪。兴奋的是我宿松吴氏终有一部系统介绍家族史、家族文化、家族传统、家族精神的好书;庆幸并且自豪的是,我是吴氏大家族的一员,我的遗传基因中传承了吴氏的文化和精神。我甚至在反复阅读样稿时,不知不觉的拿书中概括的传统精神来衡量自己,发觉原来我这游子之所以能走出宿松,走向成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吴氏家族“爱国无私、先人后己、勤奋向上、开拓进取”之精神在我血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坚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这也是所有宿松吴氏子孙,包括远离了故土,在五湖四海、在世界各大洲的每一个角落旅居或定居的宿松吴氏子孙的态度!

       为此,我作为吴氏族人之一,感谢发起编写《宿松吴氏通书》的宗亲及全体编委,感谢宗人晓阳先生对我的信任、约我做序,更感谢他作为主编为《通书》的完稿付出的心血和贡献。

       祝福我吴氏宗族!

       祝福我吴氏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