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藻德:《宿松吴氏通书》序

【至德文化】发布时间:2024-09-20 点击数:400


 我的案头放着一本《宿松吴氏通书》的初样。

 我怀着一种激动而又欣慰的感情细致地翻阅这本书。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史志,一个家族不能没有家谱。但是一般家谱重在记录家族成员的传承、生卒、婚配与墓葬,这就使得家谱距离真正的史书,尚有一定路程。《宿松吴氏通书》跳出家谱编纂的习惯,以全县二十三支吴氏家族作为自己的叙述对象,全面描述这个大家族的繁衍、人物和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二十三支吴氏家谱中谱序、人物传赞、家规家训这些最有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补充了宿松吴氏居住分布,堂号族联,宗祠祖堂,宿松吴氏文化古迹与当代重要文化建筑,宿松吴氏民俗等内容,使家谱具有了正规史志的构架和格调。作为《宿松吴氏通书》编撰顾问之一,我亲眼目睹编委会在内容的筛选与体例的开创上所作出的诸多努力,并衷心对这一努力表示诚挚的敬意。

《宿松吴氏通书》的编撰者力图用唯物史观严格要求自己。他们提出的事事有依据,字字无虚言”的编撰原则,就让我和我身边许多人发自内心的表示赞赏。秉笔直书,不溢美,不虚构,虽为历来的史家所崇尚,但是却仍有许多史书的作者,还是难免落入“为大人讳”的俗套和窠臼;而作为家史类著作,笔下描述的都是自己的先祖,《宿松吴氏通书》的编者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且认真落实,就更为难能可贵。在改写家谱中的人物传赞时,他们着重以客观的态度去叙述人物的生平事迹,而删去了原作里大量的评论之辞,就是一个明证。认真翻阅本书,你会时时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本书的这一特点。我坚信,这一做法,将会对今后家谱中人物传赞的写作产生重大影响。

 普通家谱,自有它存在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意义,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我深信,《宿松吴氏通书》这样的新的形式的家乘,蕴含着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就深藏在它的构架与格调,它的严肃的史学观之中。我希望并且相信,宿松乃至全国各地的各大姓氏,在不久之后,都会来编撰自己的“通书”。这些记载着各个姓氏的繁衍、人物与文化的“通书”,就会组合成为一座姓氏史志的大厦。这座大厦与原来意义上的普通家谱不同,它具有更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国家史志和地方史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会对国家和地方史志的编撰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我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下面的短诗:

《通书》出版永流芳,不负诸君数载忙。寄语宗亲齐奋进,传承至德耀家邦。

 二零一一年,岁在辛卯,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