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2024-09

白凤乡吴氏创修通宗谱序 (注释、翻译:尤喜文)

吴氏祖先,来源于周的姬姓。泰伯的后人在吴地封王,于是以吴为姓。经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到第十九世是为寿夢,寿梦生季札,封地在延陵,人称“延陵季子”,推行教化礼乐,赢得四方之人的崇敬。后人成为诸侯、公卿、大夫、进士、名儒、隐耆的,一个接一个,跻身于缙绅之间。枝叶蔓延,宦遊四方,在做官的地方占卜定居,比比皆是。那些定居在南昌...

18

2024-09

无为市吴氏鼎堂公支简介

无为古称“濡须”,有“濡须河”(后改称“濡河”)。三国时曹操在此筑城,改“濡须”为“无为”,自此一直沿袭至今。无为市有吴氏多支,凤凰桥一带一支迁无(无为市)始祖为吴鼎堂。据鼎堂公宗支《吴氏宗谱 ·...

18

2024-09

宗谱为什么把朝廷诰封放在首页? (作者:尤喜文)

我见过的宗谱,一般首先是“目录”,“目录”中,“卷之首”(即第一册)排在第一位;“卷之首”中,诰命又排放在最前。所谓“诰命”,就是皇帝封赏之敕。一个家族,只要受过朝廷封赏的,都要录入家谱,放人“卷首”。这完全可以理解。家谱不只是为了记录世系坵陇,还有宣传家族、教育子孙的目的。而受到朝廷嘉奖,无疑是最大的荣耀,是整个家族底蕴深厚的...

16

2024-09

新社会,“承嗣”“承祧”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作者:尤喜文)

新社会有“五保户”政策,有“养老院”机构,老人的温饱有了保证。但老人的生活,除了需要物质方面的保证,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借着续修家谱的契机,家族长老聚集在一起,在征得老人和“承嗣”“承祧”者的同意后,明确孤寡老人的“承嗣”“承祧”者,并且载入家谱,这等同于规定了“承嗣”“承祧”者照顾老人、看望老人、给老人精神慰藉的义务;老人去世...

15

2024-09

家谱应该如何面对“纯女户” (作者:尤喜文)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实行严厉的控制生育政策,不少人、尤其是国家干部、教师、企业正式职工,只准生育1胎,多生一胎就将“开除公职”,于是出现了不少“独生女”和“纯女户”(两者都可以称之为“纯女户”)。续修家谱,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

14

2024-09

乡间俗语中的传统文化 (转载自安徽省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公众号)

我首先我首先想到的是 “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自己诞生的那天,正是母亲承受痛苦的那一天。“母在不庆生”,是对母亲的孝敬;同样,“父在不留须”,也是对父亲的尊重。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饱汉不知饿汉饥”,充满对 “饿汉” 的同情。怜悯之心,人皆应有。俗语又说,“帮理不帮亲”,把 “理” 置于 “亲” 前,看重...

14

2024-09

无为市古巢吴氏简介 (尤喜文整理)

据《古巢吴氏宗谱》记载,芜湖市无为市 “古巢吴氏”,系我省宣城市泾县茂林吴氏的分支,属安徽吴氏 “少微系”。参考尚未正式出版的《安徽吴氏统谱》修改版,古巢吴氏,与无为市濡须吴氏榖诒堂支、无为市满竹河吴氏、怀宁县大丰吴氏、太湖县小池镇香冲吴氏、岳西县吴氏正新公支、合肥市吴同耀公支等,同属安徽吴氏“少微系”下茂林吴氏支系。

13

2024-09

华夏朱氏宗祠的堂号 (作者:尤喜文)

朱氏宗祠“紫阳堂”源于朱熹别号,“婺源堂”源于朱熹祖籍,“白鹿堂”源于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朱熹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的教学原则,提倡教学当先难后易,由浅入深,为师者平居之时,应当有所敬畏,坚守初心。朱氏宗祠“居敬堂”即源于朱熹“居敬持志”的主张。

12

2024-09

中华姓氏发展的历史和趋向 ( 作者:尤喜文)

古代姓、氏分开,姓大于氏,得姓者寡,受氏者多。随着人口增多,族群开支散叶,遵循“区别律”,姓氏越来越多。像所有事物一样,姓氏在增多的同时,又趋向简化,这就是姓氏的“趋简律”。“区别律”和“趋简律”,同时制约和推动姓氏的变化发展。

10

2024-09

家谱,中国最大的史书 (作者:尤喜文)

家谱是我国最大的史书。它记载了每一个人先祖世系,回答了 “您从哪里来” 的问题;记载了每一个人后裔居住何方,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