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伯”之“太”有3种写法,一作“大”,一作“太”,一作“泰”。
《春秋左传正义》中用的是 “大”:“大伯,周大王之长子。仲雍,大伯弟也。大伯、仲雍让其弟季历,俱适荆蛮,遂有民众。大伯卒,无子。仲雍嗣立,不能行礼致化,故效吴俗。……大伯,音泰,注同。”(见《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八·哀公六年》)
《史记》中用的是 “太”:“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见《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今世文章,称 “太伯” 者有之,称 “泰伯”者亦有之,但未见称 “大伯” 者。
《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作,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第一部巨著。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阅四十年撰《说文解字注》。刊行后,被公认为解释《说文解字》的权威性著作。我们不妨看看《说文解字注》对这三个字的解释。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泰”下言:
“泰,滑也。此以叠韵为训。字从廾(表示左右两只手)水,水在手中,下溜甚利也。”又说:“夳,古文泰如此。按当作夳,取滑之意也。”又说:“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 ‘大宰’ 俗作 ‘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从段玉裁的分析看,远古只有“大”字,没有“太”字,所以正式的文书上,记录的是“大伯、大宰、大子、大王” 。 “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就是说,民间为了区分,把认为用“大”还不够,还意犹未尽的,就在“大”字下,再加一点,表示比 “大” 还高一个等级,于是民间出现了 “太” 字,把 “大伯、大宰、大子、大王” 等 写作 “太伯、太宰、太子、太王” 等。故段玉裁称之为 “俗作”。这种民间造字的情况,今天也有。
至于“泰”,本义为 “滑” ;“夳” 字是 “泰” 的异体字,本义也是“滑”。这两个字,原本都没有 “大” 的意思。以 “泰” 代替 “太” 是 “假借”(六书之一,用一个字去代替字形或字音有一定关系的字)。
《战国古文字典》的作者何琳仪直言:“典籍之中,大、太、泰三字往往通用。大为象形,太为分化,泰为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