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馨:仁者寿 (作者:尤喜文)
【至德春秋】发布时间:2024-10-08 点击数:340
十分感谢太湖至德研究会秘书长吴礼育先生,让我得以阅读《吴太翁德馨老先生暨德配戴太夫人七秩同庆寿序》。 吴德馨老先生生活在清末民初,祖籍太湖县望天乡,后迁居临安(今属浙江省杭州市);而作“寿序”的两位,一位柳景元,另一位严品端,都是浙江省景宁县人(今属景前畲族自治县)。这浙江省景宁县到临安,七百多里,柳、严二位先生怎么要给吴德馨老先生作“寿序”?
原来,吴德馨老先生的儿子吴雅声“为管狱员于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担任景宁县的典狱长。吴雅声请假回家为父亲做寿,景宁县的人公推柳、严二人,作“寿序”一篇,为老先生祝寿。
这还是叫人难以理解。封建社会,“狱吏”是个很不招人喜欢的名称。古文大师、桐城派开山之祖、清代人方苞,曾因戴名世一案牵连入狱,亲言目睹监狱的黑暗,写过一篇《狱中杂记》。原文较长,写了狱吏敲诈勒索、荼毒犯人的许多实例,这里仅举一二:刽子手即将执行死刑时,先等在门外,让手下人进牢房索取钱物。如果是“剐刑”,就告诉受刑人:“听话给钱,行刑时一刀毙命;否则要等浑身的肉都剐光,人方得死。” 如果是绞刑,就告诉受刑人:“听话给钱,第一次上绞索就可以绞死;否则连绞多次,还要加上别的刑罚,才能死去。” 负责捆绑罪犯的也是毒招百出:给钱的,就轻捆轻绑;不给钱的,捆绑时先弄断人的筋骨。有的陪斩之人,直接被捆绑而死,有幸不死,也要将养数月,甚至残废终身。 所以封建社会,只要提到“狱吏”,普通人无不谈虎色变,十分憎恶,哪里能有什么好感。为什么景宁县的人,对这个吴雅声典狱长却是感恩戴德,要为他的父亲送上“寿序”? 吴雅声典狱长是个“感化主义者”。他说:“吾不以监狱视监狱,而以学校视监狱;不以罪犯视罪犯,而以子弟视罪犯。吾将躬为监犯之师保焉。”他在“听事厅”(办公室)的西边,开辟了一片苗圃,让罪犯走出幽闭的牢房,取掉沉重的枷锁,在苗圃中劳动,享受牢房外的空旷净洁,从而感化他们,转变他们的心性,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吴雅声的“苗圃”,跟今天的 “劳改农场” 有点相似,只是规模较小而已。 景宁县的人感激吴雅声典狱长在景宁县一开“监狱管理改革”之先河,做了天大的好事,所以在吴雅声先生的父亲七十大寿时,送上了这篇“寿序”。 吴雅声典狱长为什么要搞“监狱管理改革”?这跟他的父亲吴德馨有一定关系。吴雅声前往景前赴任之时,父亲对他说:“狱职诚微,然积德亦无如管狱者。”翻译成白话就是:狱官确实是个很小很小的官职,然而,要论积德,其他的官职都比不上狱官。吴德馨老人这句话,包含着很深的生活哲理。狱官管理的,都是罪犯。把这些罪犯管理好不难;要把他们改造好,谈何容易!如果把这些罪犯改造好了,对社会确实是莫大的功德。
“积德亦无如管狱者”,堪称金句。
吴德馨老人,人如其名,名如其人:仁人之范,德馨千里!
“寿序”的作者感慨:“有仁人之父,而后有仁人之子;有仁人之子,而益见仁人之父”。因此景宁县人,在吴德馨伉俪七十寿辰之际,送上这篇“寿序”。 “仁者寿”。
吴德馨老人年愈古稀,非关命运。盖其德致之,天道佑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