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小长城” 白崖寨与吴仕杰
【至德春秋】发布时间:2024-10-08 点击数:359
白牙山位于宿松县趾凤乡。从合肥、安庆往宿松,途经凉亭镇;右转翻过小山,到达趾凤。土地平坦,小河淙淙。沿河而上,四五里后,地势陡然高起,崇山峻岭,劈面而来,突兀天际,小路直接云端。山有五峰,分别为东峰、西峰、西阳尖、雁恋坡、大印坡。五峰相连,易守难攻。
吴仕杰(1300-1370),字淑英,元末明初人,凉亭、趾凤一带的知名乡绅。元代末年,遍地兵燹,平民惨遭蹂躏。吴仕杰家族就生活在白牙山下的团林山唐冈嘴、凉亭河株树峦一带。官兵流寇你来我往,隔不了几天就骚扰一次,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吴仕杰看白牙山山路崎岖,地势险峻,决定倚山建寨,组建民团,开山垦地,抵挡官兵流寇。于是他筹资巨万,在白牙山环山险峻之处修筑石头城,石城横贯五座主峰,建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供寨中民众出入,城门上修筑堡垒,下建藏兵洞,民团将士可以倚凭堡垒应敌,也可以在其中歇息。白牙山从此改名“白崖寨”。
寨中土地,不分贫富贵贱,按人口分配,各家在分配的土地上垦荒种粮种菜。吴仕杰出资修建房屋,合寨男女,分开居住,男丁都居住在四座城门附近。官兵流寇进攻,男丁齐聚寨墙,分段把守;官兵流寇退走,各自回家耕种。所有男丁,定时参加军事训练。吴仕杰为人公正仁厚,不徇私情;管理严明,恩威并用,合寨整肃。从无官兵流寇,攻下白崖寨。凉亭河、趾凤一带百姓,多因白崖寨得以保全性命。满清末年,白崖寨庙中,尚有吴仕杰雕像,与佛祖并列受人焚香叩拜。
明崇祯十年,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曾进攻据守白崖寨的明朝兵部尚书史可法,虽旷日持久,最后还是无功而去。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西路大军曾在此与清军展开争夺战,清军踞寨死守,太平军久攻不下,只得退兵。6年后,曾国藩又倚靠白崖寨抵御英王陈玉成两月有余,逼得太平天国军队只有撤走。据寨而守者即能获胜,其根本原因,在于白崖寨寨墙坚固,且凭险而筑;寨内面积宽广,有山有水,有田有地,为长期坚守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白崖寨也因此得名“南国小长城”。
1932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曾在白崖寨整编,成立红二十七军,并在此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歼敌一个团。
吴仕杰修建白崖寨后,700年中,白崖寨城墙曾重修两次。分别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一次重修者与吴仕杰有莫大关系,他们是吴贺氏的后人吴贺颀、吴贺欣,兄弟俩曾分别担任清朝刑部主事和工部主事。
2001年,白崖寨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