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吴大中

【至德春秋】发布时间:2024-10-06 点击数:446
       湖北省罗田县河铺镇古人(一作“仁人”)墩村吴家塆,有吴氏孝子坟、吴氏孝子祠、吴氏孝子坊。其中的孝子,指的都是吴大中。

       吴大中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元太宗八年,1237年),字时夫,号爱山。父亲吴季益,江西弋阳人,宋进士,曾先后在太湖、罗田、六安、安庆一带为官,封中宪大夫。吴季益曾奉文天祥之命,首建安徽金寨天堂寨,倚凭天堂寨招募人马,训练士卒,与元军武装力量对抗。南宋抗元失败,吴季益遂至罗田古人墩村隐居。
       吴季益娶妻陈氏,生三子,依次为大中、大贵、大材。吴大贵先后迁麻城、红安、黄陂等地;吴大材则迁居安庆;唯吴大中出生后一直跟随在父母身边。

       吴大中的孝行流传甚广。相传吴季益晚年心怀南宋,时时为南宋的灭亡伤痛。吴大中决心终日陪伴父亲,多方排解宽慰。父亲郁郁而终后,吴大中坚守初衷,在父亲墓地修建房屋,守孝累计十七年

       吴大中对母亲也极为孝敬。母亲如吃饭稍减,他就责怪自己照顾不周,减食自罚;夏天担心蚊蝇影响母亲休息,甘受蚊叮蝇扰;冬天则在母亲房间烧炭取暖。在吴大中细心侍奉下,母亲得享九十高龄而终。

       此事传到元朝廷,仁宗正好需要树立一个榜样以“崇风化,振朝纲”,遂派翰林院待制奉议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彭寅亮,前往古人墩查验。彭寅亮查证无误,深为感动,面见吴大中。临别时吴大中长跪于地,说:“母孝在身,不可行远。请跪于舍门,送大人三十里。”彭寅亮一行走到佛子岭(距吴大中所居孝房约15里),返回验看,见吴大中仍跪拜在地,纹丝不动。彭大惊曰:“天下竟有如此德信者!”
       彭寅亮回到朝廷,据实禀报,并与国子监祭酒邓文原、翰林学士资德大夫曹郁联名上奏,请求朝廷赐封孝子,以彰德行。仁宗采纳,下诏封吴大中为孝子,授翰林院待制奉议大夫衔。
       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吴大中逝世,享年82岁。皇帝钦赐黄旗、黄伞、金丝銮驾,建“孝子祠”、“孝子坊”。
       吴大中生子二,长廷枢,次廷模;

       廷枢生三子,长名景、次名荣、幼名
       生四子,容颜容端、容言、容理;
       容颜生四子,圣谟、圣训、圣诰、圣谕;容端生二子,圣崇、圣哲
       圣谟生光璧,圣哲生光昇;
       光璧生,光昇生
       斌、用、融、鬴为孝子坟吴氏四大支系始祖。后裔人口众多,主要分布于鄂豫皖等地。清明时节,多有后人至古人墩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