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都有姓氏,姓氏都有祠堂,祠堂都有堂号。
吴氏宗祠堂号最多的是“至德堂”、“三让堂”、“延陵堂”。孔子称太伯千里奔吴,逊让王位,感慨万端,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所以,吴氏多以“至德”为堂名。据传,泰伯多次推让王位,所以吴氏又有“三让堂”,“三”者,多也。泰伯十九世孙季札,有贤名,封地延陵,所以吴氏又有“延陵堂”。
除了“至德堂”“三让堂”“延陵堂”外,吴氏祠堂还有“让德堂”“树德堂”“崇让堂”“崇信堂”“存仁堂”“观乐堂”“孝友堂”“耘经堂”“敦睦堂”“敦伦堂”“仁义堂”“耕礼堂”“留耕堂”“一本堂”“兰蕙堂”“世德堂”“怡德堂”“源德堂”“种德堂”“昭德堂”“尚德堂”“田林堂”“庆元堂”“崇本堂”“瑞本堂”“源远堂”“思敬堂”“有秩堂”“崇礼堂”“均安堂”“履成堂”“敦厚堂”“双乐堂”“双合堂”“思源堂”“听彝堂”“诒安堂”“集贤堂”“贻燕堂”“永思堂”“奉思堂”“庆余堂”“宝诰堂”“保和堂”“永怀堂”“爱敬堂”“承善堂”“继述堂”等等。 下面对其中十五个堂号略作解释。
1、“让德堂”。潜山市有一支吴氏,宗支始祖吴景十,吴景十有子元一、云二,自江西鄱阳迁居都昌,再迁安庆怀宁钦化乡聚星冈,后代分迁潜山市五庙乡杨畈村、红光村、丰光村,罗汉乡毛襄河、痘姆乡等地。其堂号“让德堂”。让德,当指泰伯“三让至德”。
2、“树德堂”。合肥肥西高刘镇有一支吴氏,宗支始祖吴迪吉、吴巡甫兄弟,明末清初自九华山迁肥西吴家湾,六世祖吴南士捐银300两、族长吴荣彬捐银30两,于清乾隆二十八年新建祠堂,号“树德堂”。“树德”的“德”,当指太伯“至德”,表达了期望后世子孙弘扬“三让至德”的心愿。
3、“崇让堂”。潜山市五庙乡吴桥村有一支吴氏,宗支始祖吴元伸,堂号为“崇让堂”。是推崇“让”德之意。桐城市黄甲镇汪河村有一支吴氏,堂号亦为“崇让”。
上述“让德”“树德”“崇让”,字面有异,内容都与“三让至德”相关。其余如“世德堂”“怡德堂”“源德堂”“种德堂”“昭德堂”“尚德堂”都是这样。
4、“崇信堂”。合肥肥东有一支吴氏,宗支始祖吴开先,于明朝洪武年间携子聚才、聚章、聚源,自池州青阳九华山迁居庐州东郊吴郭(今合肥肥东吴郭),清道光二十一年肇建宗祠,2016年重建,2017年竣工,堂号“崇信堂”。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强调人应该守信。吴氏先祖季札,曾出使鲁、齐、郑等国,顺道拜访徐国国君,徐君心爱季札随身佩戴的宝剑,但不便启齿;季札会意,决定返回之时,以剑相赠,但也没有明言。返回之时,徐君已死,季札遂将宝剑赠与徐国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札参拜徐君之墓,把宝剑挂在徐君墓地树上,然后离开。季札此为,实乃守信之典范。唐朝诗人李白《陈情赠友人》诗:“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堂名“崇信”,除了表示崇尚“守信”之外,更有歌颂先祖季札之意。
5、“观乐堂”。“观乐”的“乐”,是音乐的意思。吴氏先祖季札,曾出使鲁国,得观周乐,观乐之时,体味音乐传达的深意,从而论及政治人事,传为佳话。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季札贤公子,其神智器识,乃是春秋第一流人物,故闻歌见舞,便能尽察其所以然。”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有一支吴氏,宗支始祖吴升曜,元代末年自皖南婺源花桥,经泾县、青阳,迁居怀宁大丰乡梅冲里,即今之宜秀区五横乡,该支堂号“观乐堂”。堂号“观乐”,有告诫子孙立德存仁,正确看待音乐歌舞,不耽于逸乐之意,也表达了对季札知识渊博,心念国家兴衰的崇敬之情。
以上“延陵堂”“崇信堂”“观乐堂”堂名,都与吴氏先祖季札相关。
6、“孝友堂”。吴氏先祖吴栋材系下有一支宗人生活繁衍于九华山老田村一带,称为“老田吴”。“老田吴”有一支分迁庐州府北乡双墩吴勤大郢,今称“合肥北门”。这支吴氏堂号“孝友”。“孝”,是事父母孝顺;“友”,是对兄弟友爱。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记载,古公亶父生子太伯、仲雍、季历,因为三子季历有子姬昌(即文王),出生之时有瑞象,于是意欲将王位传予季历,再由季历传予姬昌。太伯仲雍逊让王位,遵循的正是“孝友”之道。传至十九世,有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四位先祖,父王欲将王位传予四子季札,于是三位兄长推举季札继承王位,季札不受,三位兄长相商,决定“兄终弟及”,必将王位传递到季札。堂号“孝友”,既是弘扬“孝友”之风,也是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之情。
7、“耘经堂”。合肥市有一支吴氏家族,尊吴九畴为宗支始祖。吴九畴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应天府句容县(今江苏省直辖县级市句容市)大淑街迁合肥市东南乡,从此定居于合肥,号为“耘经堂”。“耘经”者,耕耘经史之意,希望子孙研学经史,正道直行。
8、“敦睦堂”。敦睦,亦作“敦穆”,亲厚和睦之意。以“敦睦”为堂号,乃希望后代子孙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今安徽有两支吴氏,一支分布居住于肥东撮镇、舒城杭埠、肥西南岗、三河吴小郢和十八岗等地;一支繁衍于马鞍山市含山县运漕,宗支始祖为吴明赞。这两支堂号均为“敦睦”。吴氏以“敦睦”为堂号,也有崇拜先祖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之意。
9、“敦伦堂”。肥东六家畈吴氏堂号“敦伦”。敦伦含有二义:一为“敦伦尽分”,勉励子孙谨守伦常,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二则专指夫妇之礼。相传西周初年,世风浇薄,婚俗混乱。周公为整饬民风,亲自制礼教民。周公格外重视婚礼,规定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合称“婚义七礼”。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遂重修礼典,删去“婚义七礼”中的“敦伦”,定为“六礼”,臆测因夫妇之礼即为“敦伦”,专设“敦伦”环节,有重复之嫌。“六礼”一直流传至今。堂名“敦伦”,既有“敦伦尽分”“谨守伦常”之意,也包含警示子孙严循礼制,不得耽于逸乐,误入邪途之目的。
10、“仁义堂”。今桐城黄甲有一支吴氏,尊吴竞、吴兴为宗支一世祖,堂号“仁义”。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汉代大儒董仲舒发展儒家“仁义”之说,将“仁义”作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准则,成为传统道德的别名。“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而“仁义”则置于“五常”之首位和次位。
11、“存仁堂”。合肥南乡有一支吴氏,宗支始祖吴立本,携子吴清,于明初自池州青阳迁居今无为市之南,五世孙茂芳、松芳、奎芳自无为南迁居合肥南乡吴蒋村,其堂号为“存仁堂”。字派中有“存礼守信,仁善义久”之语,可以作为“存仁”二字的解释。
以上“仁义堂”、“存仁堂”,都强调“仁”。
12、“耕礼堂”。耕礼,也称为“耕耤礼”,是古代天子劝勉百姓农耕的一种礼仪。根据《礼记·月令》记载,每年正月,天子都要选择吉日,带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车载耒耜等农具,到专门为天子开辟的一块土地(即“耤田”)上去耕种。这就是“耕礼”,一直沿袭到明清。今天的北京,还保存着明清时期举行“耕耤礼”的建筑,就是位于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内的“先农坛”。堂名“耕礼”,意在勉励子孙勤于农耕。今合肥吴家夹衖吴氏堂名“耕礼”,尊吴成、吴兆、吴武三兄弟为宗支一世祖。
13、“留耕堂”。以“留耕”为主旨,有诗有联。明英宗钦点状元谢一夔作诗《留耕》,劝人不必以田地留与子孙,当引导子孙耕种好“心田”。诗云“方寸地虽少,充拓何有际。传诸子孙子,耕之有余利。若人达斯理,名堂寓深意。”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西南部萝苜田有庙名“留畊堂”(“畊”即“耕”),庙中有一联:“阴德源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劝世人多积阴德,多理心田。潜山市源潭镇田墩村、槎水镇木冈村吴氏,尊吴允赞为宗支始祖,堂号即名“留耕”,表达了期望子孙注重道德修养,善耕“方寸心田”之意。
14、“一本堂”。“一本”二字,含义颇多。以“一本”为堂号,“一本”当指道德。《新五代史·职方考》:“盖得其要,则虽万国而治;失其所守,则虽一天下不能容,岂非一本于道德哉!”一个家族是否兴盛,完全在于族人是否涵养德行。以“一本”为堂号,目的在于勉励后代子孙注重道德修养。枞阳县霹雳山有一支吴氏,堂号“一本”。
其余如“崇本堂”“瑞本堂”都含勉励族人和后代子孙注重道德修养的意思。
15、“兰蕙堂”。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长诗《离骚》中有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从此人们纷纷以“滋兰树蕙”借指培养优秀后辈。堂名“兰蕙”,即含“滋兰树蕙”之意,既含要求家族人中注重儿孙教育,又含家族人才辈出的美好期望。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吴氏宗谱》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八册,注明兰蕙堂纂修。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安徽吴氏支系简述》,整理者:尤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