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姓起源
夏朝时,居于妫水旁的虞遂(妫姓)被封于遂地;商朝时,虞遂后裔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西南);周武王灭商,改封舜之子商均的后裔妫满于陈,并将自己的女儿姬元嫁给妫满。公元前479年,楚国灭亡陈国,子孙以国为姓,改妫姓为陈姓。因此,陈姓后裔,有一半为姬周血统。
陈姓中有一支始祖为陈完,乃陈他之子。陈文公(陈完的祖父)死,陈鲍(陈他之兄)继位,是为桓公。桓公患病,蔡国人帮陈他杀了桓公和太子,立陈他为厉公。桓公的小儿子陈林,杀厉公自立,是为庄公。庄公卒,宣公立。宣公二十一年,杀其太子御寇,陈完与御寇交好,避祸奔齐,受齐重用,改姓“田”。自田完始,世世代代为齐国重臣,直至建立田姓齐国。
田完-稺孟夷-湣孟庄-文子须无-桓子无宇-武子开/釐子乞-釐乞子田常(田成子)-田盤-田白-田和(周封和为齐侯)-田午(齐桓公)-田因齐(齐威王)-田辟疆(齐宣王)-田地(齐湣王)-田法章(齐襄王)-田建(齐亡)-田建第三子田轸奔楚,为楚国令尹,封颍川侯,恢复陈姓。这一支今已成为陈姓最大的支派。
二、陈姓名人
田乞。即釐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收民赋税,用小斗量;贷民粮食,用大斗量。齐国民心归田氏。齐景公死,田乞立景公之子阳生为国君,是为齐悼公,田乞为齐相国。
田常。即田成子。复修田釐子之政,大斗贷,小斗收,齐人作歌:“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田常曾向齐平公进言:“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意思是满足人民的愿望,由您齐平公来做;惩罚人民痛恨的,由我来做。施行五年,齐国的政事都由田常一人掌握。至田成子四代孙田和,由周天子封田和为齐侯。
田因齐。即齐威王。威王开始即位,齐国很乱,威王把政务交给大臣,九年之间,诸侯交相攻打齐国,国人也不服齐国统治。威王召见即墨大夫,说:“自从先生驻守即墨,毁谤您的话每天都传到我的耳里;然而我派人到即墨视察,田野得到开垦,百姓家给人足,官府没有遗留未办的事务,齐国东方安宁。这说明您从不勾结我的手下人以求他们为您说好话。”于是封即墨大夫万户。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说:“自从您驻守阿地,赞誉您的话每天都传到我的耳里;然而我派人去阿地视察,田野没有开垦,百姓食不果腹。前些时赵国攻打甄地,您不能救援;卫国夺取薛陵,您竟然不知道。这说明您只知道用金钱贿赂我的手下以求得他们为您说好话啊。”于是当天烧水烹了阿地大夫,手下人曾经为阿地大夫说好话的都受到烹刑。于是起兵出战,大败赵国、卫国和魏国,赵国、魏国割地求和。齐国人人不敢文过饰非,务尽忠诚,全国大治,各国诸侯二十余年不敢对齐国用兵。
陈政父子。河南固始人。公元669年,唐朝廷任命陈政为南行军总管,率兵平定闽南少数民族动乱。两年后,陈政死,其子陈元光(时年二十)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朝廷设置漳州郡,陈元光任郡守,致力发展当地农工商各业,漳州一片繁荣。陈元光被后人尊称为“开漳圣王”,今台湾尚有“陈圣王庙”53处。子孙后代被称为“开漳圣王派”,是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
陈邕父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人称“陈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漳州南厢山隐居。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官至宰相。福建“太傅派”陈氏,即其后裔。
陈永华。金庸《鹿鼎记》中有人物陈永华,陈永华实有其人,本为福建同安人,明末清初,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
陈日。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汉开国功臣陈平,《三国志》著作者陈寿,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元末农民起义群雄之一陈友谅,牺牲于鸦片战争中吴淞保卫战的清军将领陈化成,“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起者陈独秀,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当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等,大家熟悉,不做赘述。
三 、“义门陈”
“义门陈”为中华陈姓中的一支。
公元 589 年,南陈被隋灭亡,陈姓人四散逃生。约 140 年之后,后主陈叔宝六弟宜都王陈叔明的裔孙陈旺,携陈昌于唐开元十九年 (731 年 ) 来到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建庄定居,创下17代子孙同居不分家,时间跨越332年之久,全家超过3900人的神奇记录。
3900多人的大家庭,“室无私财,厨无别馔”,上下谦让、同辈和睦,自古及今,四海之内,绝无仅有。唐僖宗李儇首旌“义门陈氏”四字。南唐李昪敕立“义门”,于门首建牌坊一座,旌门三间。朝廷免征徭役,钦贷粮谷;赐御书,题赠“真良家”、“义居人”、“至公无私”等御匾。名宦仕子,慕名而来,挥毫泼墨,吟诗作文,留下的文章浩如烟海。其中“百犬同槽图”更是千古一绝,已载入世界文化奇观吉尼斯记录。
义门陈发展到宋仁宗朝,已具有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经济方面,拥有庄田、园林300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社会服务方面,庄中有街坊市井、茶楼酒肆、 寿安堂、医院、僧道寺庙等。教育方面,创办“东佳书院”、“东佳书屋”两级学校,单列“学田二十顷”,提供办学经费;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并资助他们在此完成学业。当然也包括与国家政令相对应的家庭管理规范。
如此“家庭”模式与规模,引发朝廷隐忧。宋嘉祐七年 (1062 年 ),朝廷以德化天下为名,敕令分庄,众官奉旨临门监析,至第二年三月始按御赐的十二字派行分析为大小 291 庄,阄迁全国各地。据谱志载,所分宅田计江南 110 庄,楚地接壤 91 庄,两直、川、浙、广、闽等地因官置产 90 庄。另将德化、瑞昌、星子三县庄田分为 27 份,德安、建昌的财产分为 20 份。分析后的陈氏散居于全国七十余州郡,当然已无昔日气象。明朝时,更因陈友谅兵败,“义门陈”受到株连,不仅故居遭毁,人也被贬为“丐户”、“疍民”、“贱乐户”,流放蛮夷荒野之地,不少人逃居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