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尹姓起源
源流1:出自少昊之子殷,因封地得氏。
黄帝有二十五子,正妃嫘祖生二子,一曰玄嚣,一曰昌意。玄嚣又名少昊,亦作“少暤”,生于穷桑,为上古时期东夷族的祖先和首领,号“穷桑氏”(亦作“金天氏”、“朱宣氏”),姬姓(一说为嬴姓)。据唐代张九龄所撰谱牒《姓源韵谱》记载:少昊之子殷,封于尹城,后裔于是以“尹”为氏。
源流2:出自兮甲,因官职得氏。
《风俗通义》载:兮甲,排行为长,字伯吉甫,乃西周宣王时大臣。宣王在位,西北少数民族猃狁入侵,兮甲受命北伐,大败猃狁;后又征服淮夷,西周得以向淮夷征收赋税。兮甲可称文武兼备,战功赫赫。宣王封其为“师尹”,史称“尹吉甫”。相传尹吉甫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湖北房县),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其后代以“尹”为氏,“尹”出自官职“师尹”的“尹”。
二、尹氏名人
1.尹佚。又名尹逸,西周初年人,任西周太史,故又称史佚。(《国语·晋语四》:“诹於蔡原而访於辛尹。” 韦昭注:“辛,辛甲;尹,尹佚:皆周太史。”)曾辅佐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
周成王即位,年尚幼,与弟叔虞游戏,剪桐叶作珪,以之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尹佚因请成王择日而立叔虞。成王道:“吾与之戏耳”。尹佚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封叔虞于唐。后世遂有“桐叶封弟”“君无戏言”的典故。
成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同样出自尹佚手笔。《左传.成公四年》:“史佚(尹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尹佚还是“虎书”“鱼书”“鸟书”的创造者。《书林纪事》载:文王仁及草木,有虎不害,名曰“驺虞”,白质而玄章,驯于灵囿,尹佚乃错综其体而为“虎书”。及武王观兵盟津,渡河中流,有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命尹佚纪录此瑞象,尹佚作“鱼书”。又:文王时,赤雀衔书落于门户,至武王,复感丹鸟飞翔于宫室,尹佚纪录上述瑞象,作“鸟书”,字形有如丹鸟翱翔。
尹佚,应该就是殷的后代。
2.尹继伦(947-996年),宋朝将领,开封浚仪人。宋初为殿直,先后参加攻灭南汉、南唐、北汉等战事,因英勇善战而荣升缘边都巡检使。端洪二年(989年)七月,辽国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精骑数万南袭,企图阻劫北宋护粮军。尹继伦率千人巡边,辽军置之不顾,继续前行。尹继伦命将士趁夜尾随其后,次日凌晨,进至唐河、徐河(今河北徐水西南地域),尹继伦乘辽军宿营,突袭耶律休哥驻地,杀大将一人,伤耶律休哥。耶律休哥丢弃部队,乘马逃窜,余众溃散,死伤无数。尹继伦以功升长州团练使。至道二年,太宗命他为灵、庆兵马副都部署,率军进攻西夏,军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尹继伦病卒。
尹继伦面目黝黑,累败辽军,辽军将士称之为“黑面大王”,并互相告诫,切勿招惹。
3.尹洙(1001—1047年),字师鲁,河南洛阳人。他自幼聪敏过人,勤奋好学,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及第,任馆阁校勘,升迁太子中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先后知泾州、庆州、晋州、路州。
尹洙与欧阳修、梅尧臣等高举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大旗,一改宋初文坛的沉靡之气,开创一代文学新风。其作品有《尹洙集》28卷,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新古文运动的先驱者。
4.尹达(1906-983年),原名刘耀,字照林,又名刘虚谷,河南潜县人,毕业于河南大学。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在延安期间著《中国原始社会》一书,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叙述中国史前社会,后以《新石器时代》为书名出版。曾参与主持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工作,《中国史稿》编撰工作,主编《历史研究》杂志。1955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常务委员;1979年、1983年当选中国考古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80年当选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3年初担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他还曾当选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三、尹氏郡望与堂号
天水郡。天水郡于西汉元鼎三年置郡,郡直几经迁移,但都在今甘肃省境内。
河间郡。汉高帝置郡,郡直在河北境内。
和靖堂。堂号来自尹淳。尹淳,家居洛阳,终身不参加科举考试。金兵攻陷洛阳,尹淳父母妻儿遇害,只身流落四川,以布衣身份任太长少卿、礼部尚书、侍讲等职。尹淳号“和靖居士”,尹淳后裔,遂以“和靖”为堂号。
天水堂。天水郡为尹氏郡望,尹氏出自甘肃的,多以“天水”为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