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姓是中国较大的80个姓氏之一,人口超过400万,安徽、河南方姓人口较多。雷姓是中国较大的100个姓氏之一,人口接近300万,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的雷姓人口较多。方、雷二姓,有共同的祖先方雷氏。
一、姓氏起源
方、雷二姓源出炎帝后裔。炎帝后裔榆罔为炎帝部落联盟末代首领,荒废政务,南方部落联盟(蚩尤部落)作乱,黄帝轩辕氏率众部落平定蚩尤,击败榆罔,被拥立为中华第一帝(黄帝)。榆罔之子名雷,被封于方山(即嵩山),其部落称为“方雷氏”,是黄帝时期重要的方国(相当于后来的诸侯国)。方雷氏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方雷;后裔又分为方姓、雷姓两支。黄帝身边的重臣雷公,就是方雷氏的后裔,也是雷氏的早期先祖。西周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受命北伐玁狁,南征荆楚,战功赫赫,名闻天下。跟雷公一样,方叔也是方雷氏的后裔,同时又是方氏的早期先祖。
二、方姓名人
1.方腊(?-1121),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原籍安徽歙州,在清溪县万年乡帮源峒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当时苏州人朱勔任威远节度使,因宋徽宗喜爱奇花异石,于是在苏州设置应奉局,百计搜罗浙中珍奇花石进献,用船从淮河、汴河运入京城,号称“花石纲”,连年不绝,中产之家尽皆破产,穷人更是卖子鬻女,以供索取。方腊以传播“摩尼教”的形式秘密组织民众,以诛杀朱勔为口号,于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初九,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穷人、富商均望风响应,连克六州五十二县,占领杭州,威震东南。其时民间流传童谣:“十千加一点(方),冬尽(腊)始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宋廷派童贯率军15万镇压,由于众寡悬殊,方腊所占地域先后失守,方腊带领大部义军退守清溪县帮源峒,激战中7万余人壮烈牺牲,方腊等30余人力竭被俘。散处各地余部继续抵抗,一年后方为宋军全数镇压。民间则传说方腊突出重围,最后终老于帮源峒。
2.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台州宁海(今浙江台州)人,明初著名政治家。父亲方克勤是当地名儒,方孝孺从小就受到严谨的正统儒家教育,1377年,方孝孺成为当朝名士宋濂的门生,并深入研究程朱理学,时人称其为“正学先生”。朱元璋闻其名,授其为汉中府教授。1398年,成王朱允炆登帝,重用方孝孺,凡军国大事必先征求方孝孺意见。君臣一起,重农桑,兴学校,旌表节孝,赈济灾民,考察官吏,更定内外大小官制,用齐泰、黄子澄之计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史称“建文新政”。燕王朱棣借口“清君侧”,发动“靖难之役”,挥军南下京师。皇帝派兵北伐,两军大战。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多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攻占南京,文武百官见风转舵,唯独方孝孺拒不投降。朱棣欲令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召方孝孺入朝。方孝孺悲恸欲绝,悲声响彻殿陛。朱棣降榻:“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方孝孺问:“成王安在?”朱棣答:“彼自焚死。”“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答:“国赖长君。”“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答:“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对方孝孺道:“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怒,命磔之于市。方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六岁。方孝孺死后,朝廷诏令灭方孝孺十族。
3.方以智(1611年-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科学家。曾祖父方学渐曾受学于泰州学派的耿定理。方以智青少年时喜爱交游,结识当时名士,与侯方域等人一起被时人称为“明季四公子”。崇祯时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1644年清兵南下,南明灭亡,方以智结束贵公子生活,南下避难。清兵攻下广东,方以智出家为僧,以示不与清廷合作。一生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文学、音韵、哲学等,并提出“质测”主张,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有重要地位。
三、雷姓名人
1.雷发达(1616-1693年)字明所,南康府建昌县梅棠乡新庄(今江西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人。清代初年,雷发达与堂弟雷发宣因以建筑工艺见长,应募赴北京修建皇室宫殿。雷发达直至七十岁时解役,著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程营造录》等著作,为清初宫廷“样式房”的掌案(总设计师),世称“样式雷”,被誉为近代世界著名的建筑艺术大师。
雷发达生子三,金玉、金鸣、金升。长子金玉,字良生,生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继承父业,到光绪末年,已传到六代孙雷廷昌,掌管"存式"房长达二百余年,参与设计的建筑物除皇宫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四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北海、中海、南海(三海),东陵、西陵(二陵)。国家大剧院创作了话剧《样式雷》,于2016年6月首演。
2.雷洁琼(1905.9.12—2011.1.9.),出生于广东台山,1924年赴美留学,1931年获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当年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东吴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主要著作有:《中国婚姻家庭问题》、《社会学与社会改革》、《新中国建立以来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以及《雷洁琼文集》、《农村妇女地位研究》、《现代妇女问题与妇女运动》、《老龄问题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3.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1940-1962.8.15),原名雷正兴,湖南省望城县人,孤儿,由六叔奶奶收养。1959年12月应征入伍,1960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出席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1961年晋升班长,当选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因事故殉职。两天后,近10万普通市民自发护送雷锋的灵柩去烈士陵园。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雷锋精神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风貌,教育影响了几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