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阳氏起源
欧阳氏得氏,约在 2000年前。《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夏帝少康的庶子无余,受封于欧余山之南,姒姓。世代累传至越王无疆,无疆为楚所灭时,次子蹄,占得乌程(属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县),乌程即无余受封之地,即欧余山之南。山以北为阴、南为阳,因而蹄被称为“欧阳亭侯”。后裔分支,形成欧阳、欧侯、欧、阳4个姓氏。今天,欧阳氏也有改姓“欧”或“阳”的。欧阳氏望出渤海郡,堂联中有“渤海家声远,宗功世泽长”。堂号有“渤海”“画荻”“六一”等。
【渤海堂,堂名来自于欧阳氏郡望。画荻堂、六一堂,堂名均出自欧阳修。修三岁丧父,家境贫困,无钱入学,母亲决定自己教育孩子。买不起纸张,就以沙地当纸,用芦荻为笔,教他识字。为弘扬欧阳修母子穷而不馁、困而奋发的家风,后代子孙遂以“画荻”作为欧阳氏祠堂之名,称为“画荻堂”。欧阳修日后成为北宋名臣,官至参知政事,其文、其诗、其书法、其政绩,世代仰慕,苏轼称其“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他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于是欧阳氏祠堂又称“六一堂”。】
二、欧阳氏名人
欧阳氏名人辈出,如东汉政治家欧阳歙、西晋哲学家欧阳建、唐朝“榜眼”欧阳詹(与韩愈同榜)等等,但首推欧阳修、欧阳询、欧阳海。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谥号“文忠”。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其时父亲欧阳观任绵州推官,年已五十六岁。修三岁,父离世。与母郑氏往湖北随州投奔叔父欧阳晔。欧阳晔任随州推官25年,正直清贫。欧阳修母亲郑氏,出身江南名门,知书识理,沙地芦笔,为修破蒙。欧阳修十岁时,借得《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爱不释手,其时,修所作诗赋已如成人,被称为“奇童”。十七岁应乡试,其文《左氏失之诬论》,即为时人传诵,却因不合官韵,最终落选。二十一岁再应乡试,合格后荐名礼部,翌年春,应礼部试,不幸落第。次年就试于开封府国子监,在“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二十三岁应礼部试,再获第一,成为省元。同年三月,参与由仁宗主持的殿试,唱甲科十四名,进士及第。
欧阳修先后任职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馆阁校勘、光化军乾德县令、武成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滑州通判、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滁州、扬州、颍州知府,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枢密副使、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等。
欧阳修为人正派,不屑奸诡。他曾撰《与高司谏书》,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实乃“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言辞犀利,因此被贬夷陵县令。他与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连上奏疏,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奏章《论不才官吏状》,对于吏治得失,论述极详;他反对言和,主张备战,在军事上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庆历五年,新政失败,欧阳修“自劾乞罢”,以同其退,结果左迁滁州。正因为他不与奸邪为伍,治平二年(1065)卷入“濮议”之争,遭到御史吕诲等人的攻击;他不为妻弟薛宗孺开脱罪责,薛宗孺诬其“与儿媳有染”。欧阳修愤怒至极,在奏疏中表示,“期于以死必辨而后止”。直到神宗即位,深查细访,方才得证清白。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尹洙、梅尧臣、苏舜钦乃其文友,苏洵、王安石也曾受到他的引荐,而苏轼、苏辙、曾巩更是他一手识拔的后起之秀。其文学创作成就首推古文,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含政论、史论、记事、抒情和笔记等。苏轼说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推崇备至。
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本质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太学体”。他利用主持贡举的机会,排斥抑制采用险怪文风的士子。在他的努力下,“太学体”逐渐消声匿迹。他主张文道并重,既不“重文轻道”,亦非“重道轻文”,对骈体文的艺术成也并不一概否定,奠定平易流畅的宋文基调。他在诗词方面也有十分突出的成就。
欧阳修对谱学深有研究,开创私家修谱之先河。他所著的《欧阳氏谱图序》,详细说明了欧阳修先世的迁移图,体例完整而系统,包括谱图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欧谱”,成为中国家谱的范例之一。
2、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相(今湖南长沙)人,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中国历史上“楷书四大家”。其楷书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笔画穿插,于平正中见险绝,循规矩而见飘逸,后人称为“欧体”。唐张怀瑾赞:“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戴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其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世称“大小欧阳”。
3、欧阳海(1940-1963),湖南省桂阳县莲塘区老鸦窝村(今欧阳海乡凤凰村)人。7岁携弟妹四乡乞讨,8岁上山烧炭。解放后,曾任记工员、会计,1959年3月参军,编入广州军区6954部队,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0年5月由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两次抢救溺水儿童,3次荣立三等功,受团、营嘉奖3次,评为模范战士2次,树为标兵多次。
1963年11月18日清晨,他所在的部队野营拉练,沿铁路行军。此时,衡阳-汉口288次列车满载旅客,风驰电掣般驶来,汽笛呼啸,声震峡谷,一匹军马受惊,驮着炮架,窜上铁道,横立双轨之间,眼看一场车毁人亡的惨剧就要发生。时任副排长兼班长的欧阳海,奋不顾身,跃上铁路,拼尽全力将军马推出轨道,火车平安呼啸而过,欧阳海却被卷入列车下壮烈牺牲,年仅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