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氏起源
一)远古时代的朱襄氏,后裔姓朱。传说舜帝有大臣朱虎,西周有名将朱张,魏国信陵君手下大力士朱亥,都是该支后裔。
二)颛顼帝后裔邾人之后,去耳旁氏朱。颛顼……吴回-陆终-安,陆终之子安姓曹,这个曹部落有一支几经转徙,定居朱阳,后迁陈国邾邑,再迁朱方(今江苏丹徒县东南),再迁邾地(今湖北黄冈市西北,时在战国中叶)。邾人去耳旁,改氏朱。
三)尧帝之子丹朱之后,以丹朱之名为氏。丹朱姓狸,他的后裔中有一支以朱为氏。
四)微子启之后,改子姓为朱姓。微子启开创宋国,子姓,后裔中有公子朱(“公”是爵位,“子朱”是姓名)。公元前286年宋国灭亡,公子朱的后裔以先祖之名为氏。
五)他姓改姓朱。朱元璋为笼络大臣和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多赐姓朱。如金庸《鹿鼎记》中提到的西平侯沐英,本是孤儿,朱元璋收为义子,名文英;后朱元璋允许大家恢复本姓,朱文英不知道自己的本姓,朱元璋赐姓沐,赐名英:“沐”乃沐浴皇恩之意,“英”乃英勇无敌之义。
二、朱氏堂号
朱氏堂号中,白鹿堂、居敬堂、紫阳堂都与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有关。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有“白鹿堂”;朱熹强调“循序渐进,居敬持志”,所以有“居敬堂”;朱熹别号紫阳,所以有“紫阳堂”。
朱氏堂号中还有一个“折槛堂”,与汉代名臣朱云有关。“朱云折槛”的故事见《汉书》卷六十七: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於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於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於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三、朱氏名人
除上面提到的朱元璋、朱熹、朱云等,朱德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和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朱德,字玉阶,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佃农家庭。190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先后参加云南“重九起义”、川南反清斗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护法战争,驱逐云南都督唐继尧。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赴德留学,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由德国赴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5月,回国参加北伐革命。1927年1月,根据党的指示,赴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任该团团长。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随后任第九军军长,1928年1月,领导发动湘南起义。4月,率部万余人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随即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1930年6月,在福建长汀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后改称红一军团),任总指挥。8月,在湖南浏阳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组成红一方面军,任总司令。后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国红军总司令。1931年和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大规模“围剿”。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军事人民委员,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3年3月,和周恩来率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1935年1月,出席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议决定仍由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1936年6月,促使红二、六军团北上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甘孜地区会合,再一起北上。10月,率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开始。8月,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不久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和彭德怀部署平型关战役、配合忻口会战,开展游击战争,创立太行山根据地,打退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和彭德怀、左权联名部署“百团大战”。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8月,日本政府宣布要求投降。以延安总部总司令名义向解放区抗日部队连续发布七道命令,准备受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