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一书关于吴氏的起源,兼及 “姓氏” 的由来

【百家历史】发布时间:2024-09-10 点击数:146
   郑红峰主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中华姓氏》(2011年7月版)将“吴”称为“‘至德’先贤后裔之姓”。该书认为吴姓的起源有五:

        一、出自姬姓,产生于周初。古公亶父封长子泰伯于陕西陇县的吴岳,封次子仲雍于陕西武功之西的雍原。后泰伯仲雍率族南迁,历经四代而到达江苏无锡之东的梅里,后裔繁衍为吴姓最大的一支。
        二、出自姚姓。古舜部落占据今山西平陆吴山之旁的历山,史称有虞氏。禹承舜位,封舜之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姚姓。殷商之时,虞国灭亡,子孙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吴广,就是这支的后代。
        三、出自吴回氏族。黄帝的后裔颛顼生子称,称生子老童,老童生子黎、吴回。吴回曾接替兄黎掌管火种(祝融氏),殷商之时,其后裔曾于河南新郑一带建立吴方国。史称“王吴”。
        四、源自姜姓。黄帝时代,有部落以驺虞(一种古兽)为图腾,号称“吴”。这支吴部落属炎帝族,活跃于陕西陇县陇山之东的姜水旁,为姜姓分支。夏朝时,姜姓吴氏东迁河北,有后裔名吴贺,曾与神射手羿比射。
        五、出自外族改姓。北宋西夏国党项族有吴姓,元朝蒙古人中有吴姓,清朝满洲八旗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兀札喇氏、乌雅氏、乌苏氏等集体改姓吴。

  上面的摘要中提及 “姓” 和 “氏”

  我国古代,“姓” 和 “氏” 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概念

  姓,是古代某一部落的标志。群婚制时代,人们知母而不知父,最早出现的是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为女性,因而最早的姓也多为女旁。如姬姓,姚姓、姒姓,都应该是最古老的姓。随着部落的不断分化,又因分封而产生新的姓,如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分为十二姓。至于得姓的原因,众说纷纭,较为有影响力的,有“图腾说”、“分封说”、“地名说”、“吹律定姓”说等等。该姓的第一位始祖称之为“得姓始祖”。

  氏则不同,最早的 “氏”,是部落首领的名号,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西周以后,代代分封,因分封可以得 “氏”。如周公旦受封于鲁,召公奭受封于燕,叔鲜受封于管,叔度受封于蔡,周章受封于吴;其封地成为 “诸侯国”,其 “国名” 也成为各自子孙的 “氏”,于是有了鲁氏、燕氏、管氏、蔡氏、吴氏。因此我认为,西周最早的 “氏”,都是 “别子” 支系的标志。泰伯虽为嫡长子,但因让出王位,其地位已经与 “别子” 无异。“别子为宗”,即 “别子” 为 “别子” 支系的始祖,“别子” 又有自己的嫡长子,当然也有嫡长子之外的 “别子”,也会因此得 “氏”,“氏”,也就越来越多。当然,命氏的形式很多:吴氏以国号为氏;其他还有以地名为氏、以邑名为氏、以乡亭为氏、甚至以兄弟中排名次序为氏。孟子,名轲,氏;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仲长统,氏;网文,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中有氏;“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季布,氏。可见伯、仲、叔、季,都是氏。得氏的第一位始祖,称为“开氏始祖”,如泰伯。后来,姓和氏统归于一,称为 “姓氏”。
  姓氏的来历非常复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上述介绍可能并不全面,而且仅限于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