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吴家湾有吴氏一支,世称“白马坟吴氏”。每年清明祭祖,该支吴氏后人必先至“白马坟”祭“驮谱君子”(一匹白马),然后才到始迁祖吴文贵、吴文盛墓地祭祖。
白马怎么会有坟墓?
为什么还要“先祭马,再祭祖”?
(白马坟吴氏祠堂)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670年前。
670年前,正值元代末叶,江西人吴文贵、吴文盛同胞兄弟,均因军功在武昌元军任军官。二人常见元军欺压底层百姓,掠夺财产,霸占妻女,民怨沸腾,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遂起解甲归田之意。
适逢起义军攻打武昌,二人不愿与起义农民发生冲突,带领家眷亲兵百余人,乘舟横渡长江北上。途中与劫匪遭遇,劫匪人多势众,吴文贵等船翻落水,士卒死伤殆尽。危难之际,吴文盛坐骑白马泅水救主,其时马背上还捆扎家谱数卷,在两位亲兵护卫下,兄弟二人成功泅渡至江北上岸,辗转来到大别山金刚台。
金刚台系山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是战乱年代最好的栖身之地。待战乱稍平,二人南迁至南溪猪头地开荒辟地,修路架桥,建造房屋,繁衍生息。数百年中,开枝散叶,后裔遍布鄂豫皖三省,其中湖北黄冈、河南信阳、安徽六安等地,族众尤多,预计近五万人。
白马死后,吴文贵、吴文盛感念白马救命驮谱之恩,起造坟墓,隆重祭祀。后人称为“白马坟”。
(白马坟)
吴文贵、吴文盛晚年之时,召集子孙,严令好好看护“白马坟”,年年祭祀。对外自称“白马坟吴氏”,告诫子孙,日后祭祀之时,“先祭马,再拜我”,不得违背。
这就是“白马坟吴氏”“先祭马,再祭祖”的由来。
(白马坟吴氏祠堂近景)
华夏自古民风淳朴,主张“知恩图报,善莫大焉”,“人有德于己,不可忘之”,定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吴文贵、吴文盛严令子孙“先祭马,后拜我”,是“知恩图报”的典型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