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是中华姓氏史上建立国家政权最多的姓氏,累计建立唐、后唐、南唐、大顺等12家政权,称帝者60余位。
一、李氏起源
一)改“理”为“李”。
历史人物皋陶,为尧帝掌管司法,官名“大理”。其子伯益,获赐嬴姓,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到夏朝时,以官职为氏,姓“理”。殷商末年,理徵任大臣,因直谏得罪,被纣王所杀。理徵之子理利贞,逃至今河南嵩县伊水,无以生存,靠吃李树之果活命,因而改“理”氏为“李”。李利贞当为这支李氏的开氏始祖。
二)依音氏“李”。
殷商之时,有姬周的同姓(姓姬)后裔名为“巴人”,曾建立“巴子国”,后为秦所灭。这支巴人以“虎”为图腾,巴人语言里,“虎”音lǐ,即“虎”“李”同音,,依声音改为“李”姓。巴人李姓曾在川蜀建立大成国,为李姓在华夏建立的第一个王朝。
三)因功得姓(李)。
皇帝都有把自己的姓氏赏赐给臣下的偏好。如李勣本姓徐,名徐世勣,他随唐太宗李世民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封英国公。李世民赐其姓李。又因“世”字与李世民相同,因此改名李勣,成为这支李氏的开氏始祖。西夏王朝先祖本为党项拓跋氏,李思恭本名拓跋思恭,因击败黄巢起义军,并累立战功,唐僖宗赐其姓李,李思恭成为该支李氏开氏始祖。
二、李氏播迁
先秦以前,李氏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及四川一带。春秋时晋文公的理狱官李离(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战国时魏文侯相李悝(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的李冰(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做官,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是较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洪,到秦国做官,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孙李县,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创建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东汉更始初年,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今辽宁辽阳)人;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今属江苏)人;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令属广东)人,东汉末车骑将军李催为北地(令宁夏吴忠西南)人;三国时东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到三国时代,李姓人居住地,已经覆盖山西、山东、四川、河北、陕西、江西、辽宁、江苏、广东、宁夏、湖北、云南等。
李唐一朝,李姓空前大发展,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地域,都有李氏载入史册。
元朝时,李氏在朝鲜建立了一个王朝,简称“李朝”,自1335年至1910年,前后27位国王,延续576年。进入清朝,南方沿海居民开始渡海外迁,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至欧美国家,其中不乏李姓人。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现任总理李显龙父子,就是李氏后人。
三、李氏名人
李氏名人,灿如繁星。思想文化领域,首推李耳。 相传《道德经》为李耳所作。李耳又称老子,是老庄哲学的创始人。孔子曾向他“问礼”,可以称为孔子的老师。在政治领域,李悝在魏国为相,实行变法改革,时在公元前422年;李斯,秦始皇丞相;李世民,世所公认的一代明君,曾创“贞观之治”。李冰,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主持修筑都江堰。西汉名将李广,人称“飞将军”。李密,仅凭一篇《陈情表》,千古留名;李白,人称“诗仙”;李商隐,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璟李煜父子,做皇帝虽非一流,写诗作词却近巅峰;李清照,中国历史上著名女词人。李时珍,中国古代医药学家。现代则有李四光,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其女李林,中科院院士。当然名人中也有李登辉,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