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眸勾吴——安徽地域与勾吴版图 (转载自安徽省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公众号)
-
太伯仲雍南奔 “荆蛮”,成就了 “三让两家天下” 的宏伟基业。这里的 “两家”,一指周天下,一指春秋时的吴国。太伯仲雍为吴国奠基;至寿梦时,古吴基业渐趋稳固;吴王诸樊至阖闾,推动吴国迅速强大。就在那个时代,安徽全面进入古吴版图。安徽吴氏的历史,从春秋古吴时期拉开序幕。
2024-09
- 无为市古巢吴氏简介 (尤喜文整理)
-
据《古巢吴氏宗谱》记载,芜湖市无为市 “古巢吴氏”,系我省宣城市泾县茂林吴氏的分支,属安徽吴氏 “少微系”。参考尚未正式出版的《安徽吴氏统谱》修改版,古巢吴氏,与无为市濡须吴氏榖诒堂支、无为市满竹河吴氏、怀宁县大丰吴氏、太湖县小池镇香冲吴氏、岳西县吴氏正新公支、合肥市吴同耀公支等,同属安徽吴氏“少微系”下茂林吴氏支系。
2024-09
- 华夏朱氏宗祠的堂号 (作者:尤喜文)
-
朱氏宗祠“紫阳堂”源于朱熹别号,“婺源堂”源于朱熹祖籍,“白鹿堂”源于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朱熹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的教学原则,提倡教学当先难后易,由浅入深,为师者平居之时,应当有所敬畏,坚守初心。朱氏宗祠“居敬堂”即源于朱熹“居敬持志”的主张。
2024-09
- 我站在黄河岸上 (作者:晓阳)
-
弟弟晓明出生在新疆石河子,上世纪六十年代,跟随父亲从新疆援建宁夏,以后一直在银川工作。我们一起驱车来到离银川市不远的黄河边上,找到一个可以零距离接近黄河的地段。蹲在岸边,我把手伸进黄河,抚摸着这与我们的皮肤有着相同颜色的水。激情,在我心里翻腾,我的游泳水平太低,否则,我就要跳进黄河,扑进这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怀抱,好好体味母亲河的博...
2024-09
- 中华姓氏发展的历史和趋向 ( 作者:尤喜文)
-
古代姓、氏分开,姓大于氏,得姓者寡,受氏者多。随着人口增多,族群开支散叶,遵循“区别律”,姓氏越来越多。像所有事物一样,姓氏在增多的同时,又趋向简化,这就是姓氏的“趋简律”。“区别律”和“趋简律”,同时制约和推动姓氏的变化发展。
2024-09
- 挂车山历史文化展示馆与吴超 (作者:尤喜文)
-
洒满冬天夕阳的挂车山,远处青黛如醉,近处红紫满眼,俨然一幅靓丽的风景画。挂车山历史文化展示馆,就坐落在这如诗如画的风景中。古香古色的前排楼房顶层,悬挂着牌匾“挂车山历史文化展示馆”,向所有到访者投放着热情的目光。
2024-09
- 乡村振兴系列谈之一 —— “人”的问题
-
长效脱贫、乡村振兴,是摆在全党全民尤其是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民面前的重大任务。如何完成这一任务,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乡村人才逐年流失,却少有人才进入乡村,是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推动农村出身的企业家返乡投资,非农企业家转行或者“增行”投资农业,涉农类高校毕业生到农业基层扎根,在农民家门口为农民...
2024-09
- 话说 “老千” (作者:尤喜文)
-
封建社会,有“出门便是江湖”之说,足见当时江湖人之多。据我一位姑父讲,旧时的“啷鼓客”也多是江湖人。“啷鼓客”肩挑货郎担,手持一面小鼓,鼓上双面有带,带端系有弹珠,来到山村,手腕转动,弹珠甩起,小鼓就发出 “咚咚” 响声;口中喊着 “头发换针”...
2024-09
- 家谱,中国最大的史书 (作者:尤喜文)
-
家谱是我国最大的史书。它记载了每一个人先祖世系,回答了 “您从哪里来” 的问题;记载了每一个人后裔居住何方,回答了...
2024-09
- 中华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 (作者:吴晓阳)
-
白鹿洞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唐代著名诗人、官员李渤曾在这一带读书,养有白鹿一只,外出走访与游览时,白鹿相随,世人称之为“白鹿先生”。唐穆宗时,因得罪权贵被贬,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任江州(今九江)刺史。白鹿洞离江州很近,李渤重游此处,修葺宅舍,增建台榭,广植树木花草。因此处三山环合,若从高处俯瞰,状如山洞,故被称为“白鹿洞...
2024-09